高标准的德国与欧元区其他国家的冲突
德国是欧元区内的绝对大国,其经济总量(GDP)占欧元区25%,德国的金融政策对欧元区其他国家的影响巨大。德国人对通货膨胀可以说是深恶痛绝,绝大多数德国人可以容忍的通货膨胀率仅仅是2%到3%。一旦接近更不要说超过警戒线,联邦银行可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提高银行资本金要求)来抑制通货膨胀。
一旦德国按照自身的利益和逻辑制定国内的金融政策,比方说提高资本金要求和强化银行监管,也势必会向欧元区内其他国家施加无形的压力,迫使它们采取同样的措施。这样区内的金融紧缩就难以避免。
紧缩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是负面的。过去15年,欧元区平均失业率达到11%,西班牙及希腊超过25%,年青人失业率甚至达到50%,而德国的失业率低于6%。这意味着德国可以实施紧缩,而其他国家没有这个承受能力。
问题在于,无限期实施欧元区版的“量化宽松”是否符合欧元区的实际呢?欧元区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量化宽松的最终意义是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个人提供流动性,施加外部刺激,在遵循严格财务和信用标准的情形之下,存在“债务违约”或“债务危机”的授信对象必须严格控制,按照中国式操作惯例是“只收不贷”‘“釜底抽薪”。此时此刻,逆势而为,向问题对象增加贷款,对操作者意味着“系统性风险”和“道德风险”。同时,将加剧债务危机,无疑于“抱薪救火”。这样,欧元区的危机会蔓延,也会把德国拖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