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怎样的战时国家经济动员体系


 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消耗是惊人的;战时的社会结构和国家机器的运转模式与和平时期也有很大的区别。如何在战争爆发时,尽快的将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是保障整个战争进程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战时加强国家的经济能力,尤其是工业制造能力及其动员程度,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会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战时的国民经济动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优先保证军品生产:
  为了满足战时军队作战的需要,需要实行战时军品生产的优先保证制度,使军工及时转入战时生产,并将部分民用工业转入军工生产。在战争中消耗最大的是像弹药、食品、油料这样的后勤资源,而随着武器装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其成本也就越来越高,不可能在和平时期大量生产和储备,而战时这些资源又是必须优先保证生产的。因而,需要通过采取生产要素向军工企业倾斜的措施,即:集中国家财力,为军事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资金;统一调整所有工业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军工企业;集中使用机器的零配件和原材料,保证重点需要。同时,战时通常要调整各种物资生产的比例关系,将部分消费品生产转向军需生产,以满足战争对军需工业品的需求。
  2. 经济杠杆撬动军事订货:
  军事订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政府的行政命令是不够的。几十年来我国的军工产品完全靠国家政令性计划和资金投入保障生产,在战时这种举措对国家资金储备是一个巨大的负担。西方许多国家十分注重运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如美国军品生产的高额利润平均高出民品生产许多,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和刺激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国的军工生产也需要逐步向这个目标靠拢,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战时国防生产的良性循环,提高国家的战争持久力。
  3. 多渠道筹措战争经费:
   现代战争需要巨额经费作保障。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直接用于战争的军费开支达1863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直接军费达1.35万亿美元。越南战争中,仅美国就消耗了2000多亿美元。海湾战争,美国耗资达611亿美元。为了满足战争对巨额经费的需要,国家通常通过战时国家预算、增加税收、举借债务、寻求国外援助等多种渠道筹措战费。
   a). 战时国家预算:也就是动用国家资金储备和战略资源储备。国家的战争拨款决定了战争是否能够正常地进行下去,但同时这些本应用于基础建设和其他方面拨款的资金消耗会导致社会其他部门一定程度上的资金短缺,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是一个考验;国家战略储备是和平时期国家对一些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的储备,例如石油、煤、粮食、钢铁、稀有金属、放射性金属等等,只有建立完善的战略资源储备制度,才能保障在战时这些关键性资源的供应。
   b). 增加税收:光靠国家预算,只能是一种坐吃山空的权宜之计,在资金和资源大量消耗的战时,开源节流,增加国家收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一般来说,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增加税收。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因而被广泛采用。由于增加税收是把战争负担分派到纳税人身上,必然受到纳税人财力承受力的制约。此外,增加税收有一个过程,这与战争需求的紧迫性往往不一致。
   c). 举借债务: 国家在战争时期举借各种债务,包括内债和外债。举借债务,尤其是发行国内公债,是西方各国筹措战争经费较为通行的做法。相信这也是未来战时我国较为可行的举措,按照现有的周边环境,举借外债对于我们来说有些不切实际。
   d). 寻求国外援助:这种行为一般都附加有苛刻的政治条件,按照现有的情况估计亦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