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话语权旁落所引发的忧思(9月4日)


开学了!开学经济又一次被拉动了!那些升学到离家比较远的同学们,还要父母陪着送着去报到。而父母也纷纷承担起了“伴读”的角色,长时间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伴自己的孩子学习。不知道是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还是父母舍不得放手。

历史上的伴读,基本都是书童的责任;当代的伴读通常都是法定配偶,这种由父母等长辈监护人作为伴读,无疑是在颠倒彼此之间的关系,是本末倒置。

——谁才是家庭的支柱?是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孩子,还是承担养家糊口责任的父母?

刚刚开学的同学们,纷纷拉着父母给自己添置各种装备,从数码产品到教辅材料,如今的大学校园里,从宿舍里的笔记本电脑到随身的平板电脑,从频繁更新换代的智能手机到动辄上万元的单反相机,种类繁多、价格昂贵的电子产品,因为看到或者听闻“大家都有”,这些还没有能力自食其力的学生就视为学生时代的“必需品”。

被犹太人奉为财富致胜法宝的女人与孩子,越来越成为时尚与潮流的代言人,成为新产品、新科技的坚定拥护者与消费者。所谓时尚与潮流,不过是商家营造出来的你不能不购买的理由,别人都拥有了,自己没有就显得被淘汰了。这就是所谓“攀比”心态。在攀比的过程中“落败”是一件自己感觉颜面无光的事情。

女人与孩子主导市场,这是一股几乎没有人可以逆转的潮流。因为在家庭中,他们都是需要男人供养的人。即使知道自己很快又会换新的,即使知道自己拿去仅仅是为了娱乐,都要赶潮流应时尚的要求,仅仅是基于攀比与虚荣心理之满足都要不遗余力去索求。对普通家庭而言,却是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重负。

学生群体越来越难以被忽视的消费大军,升学考试完毕要举办“谢师宴”,寒暑假要有各种形式的补习课与旅行团,学期期间要有家教培训与渗透进入学校的各种活动与比赛,开学伊始的学生装备之更新换代也是家长们的一大笔开销,而在开学之后,相应的信用卡以及各种产品的促销又将席卷而来。

诸如“开学支出花掉父母四个月工资”“供不起大学学费,父母被儿子告上法庭”的报道,再度引发舆论追问:如今供一个大学生真的是“烧钱”?

从理财的角度而言,在家里养一个大学生,是长期的负债。网络上,一份五千余人参与的“微调查”显示,近八成受访者将大学生生活费月标准投在1000元以上的区间档。从采访和调查可以看出,“月生活费千元起步”已被大学生的普遍认同,而诸如恋爱、聚会、旅游、网购等项目也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为是“必要开销”。

“交得起学费,买不起装备”“一人开学,全家饥荒”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一份“大学生恋爱账本”在开学季疯传于网络,这份内容详细的大学恋爱消费清单,最终得出“大学生没万把块闲钱不要轻易恋爱”的结论。

市场的供销两旺不单纯是这几天的表现,这也仅仅是针对学生群体的一个切片而已。在广东,一些商家甚至针对开学装备推出分期付款服务。

回想当初贾春宝在做学生的时候,在进入大学之前就曾经采取过多种方式的勤工俭学,从上大学开始就基本断绝了来自父母的财务支撑,就连基本的开销都被严格限定,甚至要靠助学金度日,不要说是各方面装备以及家长不远千里陪伴了。

家庭总是会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支出。就如随着房产税的风声渐紧,一时之间,御用经济学家们已经在为房产税的推出而翘首以盼了,虽然民众都认为房产税的征收不合情、不合理,实际效果也会跟预期目标背道而驰,但房产税依然受到了相应的追捧,被政府以及主流媒体奉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有力武器,草根阶层也只有无奈接受。

在追捧的过程中尽量让自己接受是一个过程。假如无条件征收,任何税收均会遭遇来自民间的逆反与对抗情绪,但相关部门总是会给你提供一些可以接受的理由,就如在护士打针之前,要先用酒精棉进行一些前期的处理,或者是在动手术之前,先行对患者进行麻醉。

假如税务部门告诉你,绝大部分国家都征收房产税,我们是顺应国际惯例,那么我们也就无奈地接受了;当有人告诉我们,所制订的征收方案是科学的,经过审慎考量之后才提出来的,理由充分并无懈可击,我们也就在内心接受了。假如表明仅仅是针对某些人征收,而自己可以被免税,置身事外的感觉就会爽一些。

从开始旗帜鲜明的反对到抗争无效之后无奈地接受,从根本就没有想到会有这样一笔“破费”,到为了我们的从众心理的满足。我们从来都是这样,接受并旗帜鲜明地支持一件事情的根本原因,不是为了内心的真实需求,而是来自外界施加的标准的压力。

商务逻辑告诉我们,在沟通过程中,首要的是找到对你最有价值的那一类人。在针对目标市场的诉求之中,你需要争取得到最有发言权的那个人的认同。当你说服了在家庭中最有发言权的那个人,你将无往不利。

那么家庭消费中最具有话语权的是谁?

那最有发言权的人,是养家的还是被养的?以往都是家长具有无可辩驳的话语权,被养的尽快做到自食其力甚至聚沙成塔地形成自力更生的能力,但现在,话语权正在从赚钱养家的人手中失去,而转移到花钱人的手中。

一个家庭的消费,逐渐从“我需要什么”变成了“别人有什么我也必须有什么”,自己成为别人从自己家庭赚钱的工具。我虽然不会赚钱,但我必须要花钱——花钱是需要理性支撑的,话语权是需要自身实力的支撑的,而这些粗浅的原理,在家庭消费之中却被颠倒了。

当话语权到了“不当家,亦不知柴米贵”的人手上,其实那话语权就沦落成为商家的工具。一起来盘剥那原本就很有限的家资。作为一家之主或者家庭经济支柱,你赚不到钱,不能满足花钱的需求,或者跟别人攀比之下会“跌份”,你就无法得到必要的尊重。

媒体经常会爆给我们一些社会事件,比如在海外留学的儿子由于母亲没有及时给生活费而公然炸伤自己的母亲,比如女中学生当中打母亲的耳光,原因仅仅是母亲拒绝了自己卖东西的殷勤,让她觉得“你们没本事,让我没面子”,比如即使是已经读完大学的,都有可能为了买一款最新奢侈手机而出卖自己的肾脏。

当父母的难以承受如此的压力,就会被儿女们怒斥“还不快去赚钱”。实在难以从父母那里拿到钱,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即使割掉自己身上的器官拿出去出卖,也会在所不惜。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虚荣之心,攀比之心,迷茫之心,所有这些都建立在物质刺激的基础之上的。

为了虚荣而攀比,攀比之后更迷茫。在这样的迷茫之中家庭消费开支的话语权逐渐旁落了,我们更多的失去理财时候的理性,这无疑会让家庭稳定与安全的根基受到严重影响,让我们更加逃避对于爱情、婚姻以及传承后代的责任。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虽然已经过了将近200年,但林则徐的对联依然会闪耀智慧的光辉。

贾春宝

2013年9月4日星期三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