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月9日公布的2013年12月份CPI数据显示,当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5%,低于此前多家机构的预期。官方的评论认为,这意味着年初定下的、把2013年物价调控目标控制在3.5%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
CPI还能反映国内实际的通货膨胀水平吗?或者,公众认可官方发布的CPI水平为实际物价上涨水平、并按照这个水平预期和安排下一个周期的经济选择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事实上,官方统计的物价水平过低,与公众感受到的物价水平过高,其间的反差历来是困扰公众思维,并由此引发对物价统计不信任的主要原因所在。正如一位经济分析师说过的,国家统计局的CPI数据大致可以反映的物价变动的趋势,但不能反映物价变动的实际水平。
CPI何以被分析师及公众视为物价上涨的“缩微模型”?与CPI调查所覆盖的范围、权重,和公众的实际负担、支出比例存在较大的反差有很大关联。众所周知,CPI中的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原始调查对象,是1998年之前由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依据抽样调查原则确定的50万户居民。这些典型的城镇居民,绝大多数拥有低价购入的政策性住房,其支出范围和负担水平,与1998之后进入城镇直接面对价格较高的商品房、且人口比例占目前城镇人口40%左右的新居民家庭,存在很大的支出和负担差距。即使在这些拥有政策性住房的“老城镇”家庭,由于多数家庭出现了购买商品房的行为,其负担范围和支付水平,也已经与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的调查项目出现了较大反差。
住房这个在国人眼中视为基本消费品的东西,被国家统计局以“国际惯例”的借口列入“投资品”范畴,因此不在CPI的统计范围之内。这是造成绝大多数老百姓感觉物价上涨过快过高,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所反映的物价上涨过慢、过低的根本原因。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通过消费信贷手段支持城镇居民家庭购买首套和改善性住房,历来是中国政府解决住房民生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措施。
由于绝大多数家庭追求拥有住房所有权,而普遍的高楼大厦的住房形态,又决定了绝大部分拥有住房产权的居民,实际上缺乏明确的土地产权。这种房地产产权制度上的残缺,成为国内城镇居民自由住房率甚至高于欧美、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城镇居民拥有名下住房及虚拟土地的使用权、租赁权、交易权,但完全不具备房屋拆迁之后的建设权,这又成为城市政府借口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而与开发商合谋城镇居民房地产产权的一个诱因。
在大多数城镇家庭拥有“住房产权”并通过住房投资、投机获取增值的情况下,平均只能达到房价2%水平的年度租金,甚至不能覆盖出租方的住房折旧水平。由此采集的房租水平,显然不能反映购房自住家庭的“虚拟租金”水平,更不能反映这些家庭的负担和支出范围。农村居民拥有一定的自主建房权,住房建设支出被列入农村居民的居住支出,但是农村土地不允许市场化、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之城镇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不足以影响CPI水平的统计。可以说,由于住房和租金统计上的严重缺失,中国的CPI统计,特别是城镇CPI统计,是一个“断腿”的残缺统计,当然不能令公众特别是支付购房费用的居民满意。
由于上述原因,再加上非食品价格“非平即落”的相对稳定性,在中国,CPI统计就变成了赤裸裸的食品价格即由粮食、肉类、蔬菜水果三类消费品的变动指数。粮食价格自1990年国家建立粮食专项储备制度之后,就逐渐处于被人为压制和控制的状态。这可以解释为何同样在货币膨胀的局面下,房价可以自2003年上涨10倍,而更为“刚性消费”的粮食的收购价格,只上涨了不到1倍。肉类的价格主体是猪肉,猪肉价格一般围绕玉米价格的7倍而呈“蛛网式”波动,这是中国偶有猪肉价格推高CPI,而随即几个月之后出现猪肉价格大幅回落、CPI也呈大幅回落的原因。和猪肉价格非常类似,蔬菜水果价格也呈季节性波动,由于较之猪肉的不易储备性,蔬菜水果价格也基本上围绕粮食价格波动。
只要控制了粮食价格,政府就控制了中国的CPI价格,也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超发货币将储蓄转化成为投资,以极高的投资率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是中国政府在政策上重视粮食价格、也高度控制粮食价格的主要原因,但也由此造成了CPI失去通货膨胀测量功能、农民务农普遍亏损进而大量抛荒耕地、中国未来可能出现粮食危机的危险局面。
那么,真实的通货膨胀应该如何衡量呢?根据剑桥方程式(equation of Cambridge):Py=Mv,即“总物价水平*社会总产量=货币供给量*货币周转速度”,可以推导出“通货膨胀率=货币供给增长率-经济增长率+货币流转速度变动率”公式。假定货币流转速度不变,则我们可以得出“通货膨胀率=货币供给增长率-经济增长率”这样一个基本公式。根据这个公式,可以测算出我国2008-2012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应为8.2%、18.5%、9.3%、4.3%和6.1%,而不是官方CPI公布的5.9%、-0.7%、3.3%、5.4%和2.6%。可以看出,除了2011年CPI数值略高于测算的通胀率外,多数年份存在较大差距。其中2009年测算通货膨胀率为18.5%,而官方CPI数值为-0.7%,相差高达19.2个百分点。而根据2013年我国货币供给(M2)预计增长14.2%和GDP增速预计7.8%推算,2013年的通货膨胀率应为6.4%,而不是CPI统计的2.5%。
如果考虑到我国的GDP核算中,没有抵扣由于污染造成的损失以及加入治理环境污染应该投入的虚拟成本,经济增长速度有高估之嫌,那么实际通货膨胀水平要在上述测算的基础上,再加上大约5个百分点。
CPI还能反映通货膨胀水平吗?
评论
编辑推荐
2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