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腐败和环境污染哪个危害更大?


 

 

昨晚央视的“经济半小时”栏目又播出了一期有关环境污染的专题节目,其中揭示的辽宁葫芦岛市农村耕地被重金属污染的场景,令人非常震惊。当地的一位老农愤怒地控诉当地的葫芦岛锌厂严重污染了当地的土壤、水源和空气,让农民们没有了活路,但却得不到政府的关心和解决。那的确是一双绝望的眼睛,面对这些凄惨的景象,不知有关方面会如何作为呢?

作为辽宁人,我多少知道一些那家污染企业的情况。那是一家历史悠久、名声显赫的大型国企,原来是省属重点企业,也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和经济支柱企业。关于这家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状况,各级政府不可能不了解,之所以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估计是面对着多重艰难的抉择。一方面,这样的大型国企在当地的经济结构中举足轻重,企业的员工队伍庞大,如果动它,势必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官员们难免有各种的担忧啊。而在另一方面,污染造成了对当地农民身体状况的严重伤害,癌症病人大幅增加,土壤被严重毒化,粮食大幅减产,农民生机日益陷入绝境。这方面的问题尽管严重,但在各级政府官员的意识中,农民本来就是弱势群体,农业在当地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也比较小,权衡利害的结果,自然是只能选择牺牲农民的利益了。这样的现实的确很残酷,但在我们这个国度里,这样的价值取向却绝非个案。

在我们这样一个官本位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中,官员们在面临复杂局面的选择时,其价值取向必然是要与自己的政治前途相关联进行取舍的,这是一种必然的本能。长期以来,QDP挂帅的政绩观是根深蒂固的,在我们几十年经济高度增长的亮丽成绩单背后,我们付出了多少极为惨痛的环境代价呢?那些生活在葫芦岛锌厂周边的可怜农民们,就是无数牺牲品的缩影。说起来,尽管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但潜在的各种危机和隐患也的确非常严重,很多问题交织在一起,似乎不可能有什么万全之策了。比如,新领导接班后全力抓反腐,也的确成效斐然,但环境污染的问题也非常现实地摆在面前。两个同样严峻的挑战哪个更为紧迫,危害更加巨大呢?

从根上说,不重视环境的保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这种畸形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就是一种腐败。以往人们往往将腐败简单地解读为官员将公款揣入自己的腰包,这当然是腐败,但仅是狭义上的。而从广义上说,凡是国家公务人员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都是腐败。在环境污染这个问题上,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却至今见不到希望,关键还是有关政府官员的不作为所致。而官员在环境污染上实质上的不作为,还是受制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导向。不久前,中央组织部曾发专文强调,改变官员考核与GDP挂钩的传统做法,必须指出这是个重大的社会进步。如果再将保护环境等内容作为干部考核的重点,有了这样的考核原则导向,各级官员在面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相互冲突这样的棘手问题时,才可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切实做到维护民众群体的核心利益,这样的官员和政府才算得上是人民的当家人啊。

通过将反腐与治理环境污染两大难题综合起来的理性思考,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反腐并非抓几个贪官这么简单,而是要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难题结合起来。比如将反腐与根除环境污染的问题结合起来,将反腐引向深入,使深受污染伤害的民众及早看到希望。在看央视关于环境污染的报道时,我不禁想到,不知高层能否看到这个节目。因为这样的事情我等草民了解到只有震惊和慨叹的份,而高层重视了,那些苦海中的老农才能有盼头啊。这其实也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状况,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如果疑难问题都要靠“皇恩浩荡”,在事实上是不可能如愿的。但愿我们的反腐和政治体制改革能真正激发体制的内在活力,不仅要清除各类腐败分子,更要通过反腐的深化,真正实现还国人一片蓝天,燃起全国百姓对新生活的希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