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何不现实


 ——家长该如何尽责之4

作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人按说应该很自豪才对,但在现实生活中,国人对现实的不满还着实不少。尤其是说起孩子的教育来,尽管拿不出权威的统计数字来,但其不满指数一定是位居前列的。相信在这个问题上,每个孩子的家长对现行的教育制度都有满腹的牢骚和抱怨。比如应试教育的弊端、高考的局限、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中的严重不公平、不同城市间的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等等,期间体现出的教育价值导向都存在严重的偏颇,学生的个性完全被无视,以致形成了严重的高分低能状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严重的伤害。然而,我们在抱怨教育体制缺陷的同时,是否认真思考过每个孩子的家长责任是否尽到了呢?

对这样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或许有些家长会很不以为然。他们也许会这样说,我们当家长的够负责任了,孩子的要求我们尽力满足,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好功课,家里什么活也不必孩子去干。即便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也还是尽力满足孩子参加课外补习、请家教等方面的需求,难道做了这么多还不算尽到家长责任了吗?必须承认,这样的情况的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却也恰恰反映出问题的严重程度。首先,孩子的教育环境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构成的,不能将责任统统归结到学校一个方面,尤其家庭方面的责任不可忽视。上面提到的情况就说明,我们的很多家长尽管很关心孩子的学习,但在理念上却有着严重的认识偏差。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必须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协调的发展,这样的孩子以后成才的可能才会比较大。如果一味地偏重书本学习,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孩子的成长则很难实现均衡和健康的状况。对于这些成才的基本理念,由于很多家长自身有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比如文化程度比较低,对教育的规律不是很了解,只是朴素地觉得,自己没上过大学,希望自己未尽的梦想能在孩子身上变为现实。于是,这些家长就本能地觉得,保证孩子上重点大学的关键,就是要学习好,应试能力强,为此自然要全力以赴了。

这些家长的想法显然是片面的,培养孩子成长是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光重视学习而不顾其他,肯定是偏颇的。在现实生活中,高分低能或高分无德的反面案例不胜枚举,总不能为了帮家长圆梦而丢掉了孩子健康成长这个根本吧。说到这里,当然不能回避现行教育体制的严重缺陷,应试教育的误导问题的确到了必须正视和纠正的时候了。然而,社会及教育体制的缺陷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在短期内的确难以根除。但我们的孩子成长却等不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的责任自然被凸现了出来。作为过来人,这里给各位家长朋友一些参考意见。

首先,必须明确这样一个前提:孩子是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并非是家长的专属和附庸,家长不能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定位孩子的前途,而应通过深入观察、了解和沟通,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帮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比如,有的孩子对读书没兴趣,但却喜欢摆弄器物,这样的孩子你如果非逼着去考大学就是强人所难了,不如因势利导,尝试引导其走专业技工的职业之路,这样的选择结果很可能是更理性、更现实,也更有发展前途的。

其次,即便孩子有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剥夺了其学习以外的各种自由权利。务必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培养和适当的运动需求,从而避免成为书呆子的不良倾向。如果将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孩子,但仅考上了普通大学,与一个只会学习,高分低能,却被重点学校录取了的孩子这两种结果让家长选择,大家会更倾向哪个呢?反正我的答案是前者,因为大学阶段不过是人生的初级阶段,以后来日方长了,前者的学校背景虽然普通,但综合素养及可塑性肯定要明显优于后者。在职场马拉松比赛中,前者的后劲肯定更有潜力,不知各位家长朋友的意见如何呢?大家不妨认真思考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