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地产的黄金时期已到
十年前,一些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在做好生产的同时,开始工业置业。今天,这些企业不但在地产上挣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钱,而且主业即产品生产也在不断地的发展壮大。如山东威海的金猴集团,十年前仅是一个大型鞋厂,如今,当年工厂那块价值5亿的地产现在已价值百亿,况且企业的主业——皮鞋皮具及皮制品生产产值和利润也快速增长。
近两年来,泛家居工厂从沿海转迁内地,从大城市转入小城镇已是大势所趋。由于物流成本高、中间环节多及综合成本上升的原因,大部分企业必须得走这一步。况且,从市场形势看,仅靠生产、销售产品这种单一的盈利方式,要想在三、五年内发展壮大已经不可能了。
其实产业转移早已悄悄开始,在陶瓷行业,几年前已完成了大转移。在泛家居领域,每个细分行业都有十几个案例转移。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成功者多,失败者少。即机遇多,陷阱少。如何乘产业转移升级的东风,抓住工业地产的黄金时期,规避陷阱,使企业发展壮大,是对企业家的胆略和智慧的考验。
治霾倒
治霾倒逼家居建材业转移
目前,由于行业的变化和市场布局的需要,部分企业有可能内迁、转移或异地增设加工厂。在治理雾霾政策出台后,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特别是副省级以上城市,绝不可能让泛家居的生产工厂在市区五环内再熬一年了。
治霾已是民生大计,各地区空气质量都有治理指标,这关系到当地政府的政绩。比起这个问题,企业那点小小的税收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工业地产与商业地产、住宅一样,关键是时机的选择与把握。不同的是,商业地产及住宅一般是三五年才能见效益。工业地产虽然看起来见效期漫长,但是在新的形势下留给企业运作的时间是极短的。泛家居工厂从购地到生产出产品至少要一年半,可这一年半内大部分市区的工厂都会被强行赶出来。所以工业地产的黄金机遇是倒逼出来的。
往产业聚集的地区扎推转移
在泛家居行业,集体转移通俗地讲是“扎堆”,站在发展的角度上则是拉紧产业链。
泛家居产品由于使用原材料的种类较多,产业链拉得太长。如果仅仅是几家企业到一个地区去办厂,进驻后会遇到难题。另外,产品销售、物流配送及售后服务如果形不成气候或拉动不了市场,仅靠便宜土地或优惠政策,其意义不大。泛家居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繁多,一件产品往往要经过十几家企业才能完成,因此纵向拉动产业链是产业需求。泛家居行业横跨多个细分行业,其中家具只占总产值的10%。而门窗、橱衣柜、地板、陶瓷卫浴、五金、灯饰、布艺、涂料及外墙等60个行业却占90%。这60个行业如果能横向多品类集中,纵向上、下游产业链拉紧,方能形成集聚效应,其商业价值也才最大化。
当心个别地方政府承诺不兑现
近几年来,各地方政府招商频繁,且优惠条件十分诱人。然而,有的地方政府既用行政手段招商,也用行政手段干预投资者经营,既违背市场规律,又违背招商时的承诺。
据悉,前几年有个别企业转移不成功,主要原因是被个别地方政府“忽悠”过去后,承诺的优惠政策一部分没兑现。虽然招商时承诺“各部门积极配合,与当地群众零距离接触,不让企业为难”,但企业入驻后还是要求爷爷、告奶奶地到各职能部门去求人,而真正办事效率低、卡壳的恰是这些部门。面对周边村民阻工闹事、核心部门故意人为设障,甚至主管负责人强行揽工程并推销产品的现象让投资者不敢怒也不敢言,无奈干脆破财免灾。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的优惠政策根本落实不了,真是“阎王爷好说,小鬼难缠”。虽然政府文件、《会议纪要》都有,但到了办具体手续时,仍然有层层设卡、雁过拔毛的现象。更有甚者,当地政府或开发区以土地价格上涨了、土地指标没下来或政府财政紧张为由不讲信誉,甚至承诺的商业及生活配套用地也石沉大海……
中部有个省份,县城的南大门立着一排广告牌:上面写着“XX县人民欢迎您”,当地的本土企业家就在北大门用小字又送上一句“进来就不由得您”……
在沿海企业转移到内地时,“敞开门招商,关上门打狗”的现象让人望而生畏。甚至有些既符合当地需求又利国利民的好项目、大项目也会因为地方政府内个别领导之间的私人矛盾而难以推进。
圈地不开工也不行了
从运营情况看,圈地办法现在也不能用了。企业真想发展壮大,一定要坚持生产与地产同步进行,否则就很被动。
在前几年,部分企业未能按时开工建厂,甚至有土地荒废闲置现象。个别企业确有圈地行为,在业界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有的工业园区建成了几年,仍进不了几家企业。既产生不了税收,又安排不了就业,弄个烂尾工程。
这种现象既有客观的市场原因,也有主观的圈地行为,更多的还是因为当地没有形成产业链和市场。个别靠行政手段建起来的工业园区或开发区,由于招商及运营模式不对,既形不成产业,又留不住人才,结果其园区形同虚设。其实招商不仅是招企业、招品牌,更是招产业。产业形成了,不怕企业不入驻,若产业形不成,仅招几家大企业、大品牌,是经不住市场冲击的。
违规操作会“栽进去”
前几年,违规拿地、违规建厂甚至靠不正之风搞开发的事时有发生,但这种现象现在极少了。因为有了八项规定,加上信息比较发达,迫使转移到内地的企业必须要按国家政策办事,否则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现在,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投资商,一切要按国家规定办理入驻手续,不能碰“高压线”。重大的建筑项目,特别是高层建筑,一定要先拿土地证,等所有手续全部办齐之后再开建。特别是关系到消防、质检、规划等安全性的手续,万万不可先建好再补手续。无论有什么特殊关系,对个别地方政府领导人的个人承诺不要轻信,要依照政府红头文件或《会议纪要》办事。否则一旦人事变动或承诺人有私心,过去承诺的政策就大打折扣了。要知道,“货到地头死”,钱一旦投进去,遇到不诚信者,企业就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了。当前企业转移最关心两件大事:一是土地证啥时拿到,二是奖励资金啥时到位。还有一条铁的纪律千万记牢:行贿、受贿都是犯罪,这个时期千万别往枪口上撞。保护地方政府、保护朋友,同时也是保护企业家自身,别“聋子不怕炮”。这年头可能还会有少数人“敢要”,但你千万不要“敢给”,给了就是犯罪。我们干好一个企业不容易,创业很艰难,若必须违规,宁肯项目不干,宁可转移到其它地区,也不要把自己人搭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