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未必有挤出效应


       1022日,发改委通过官网一口气公布了8个大型项目的批复意见,其中包括3条铁路和5个机场,总投资额达1500亿元。国家发改委在一个月内已经批复了14个项目,总投资额高达2600亿元。

10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GDP增速为7.3%。数据公布的第二天,8个大型项目就获得批复,相信绝非巧合。也许又是“微刺激”的一个重要动作。管理层虽然认为目前的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内,可以容忍经济增长的适当减速,但绝不想让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这一点李克强总理说的很明白。在今年6月召开的8省市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李总理强调,“我们说,不唯GDP论英雄,不片面追求GDP,但这并不是不要经济发展的合理速度。”

7.3%的增长速度,虽然合理,但是其所呈现的下滑趋势,值得警惕。要完成经济增长任务,必须在第四季度逆转这个下滑趋势。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发改委才会加大项目批复力度。然而,一如政府干预市场备受诟病一样,政府投资也因为存在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而饱受批评。几乎每一次政府加大投资力度都会遭受到批评,尤其是来自新自由经济学者的批评。

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投资挤占了私人投资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政府投资推高了利率,私人融资成本升高,放弃了投资。政府投资最终是否形成了对私人投资的基础效应,就要看是否挤占了私人投资机会和是否推高了利率。因而政府投资是否对私人投资形成挤出要做具体的分析。

私人投资最注重投资收益率。对于一些投资收益率不高的项目,私人是不愿意投资的。比如,公共基础设施,基础科学研究。这些投资大,收益低,私人投资意愿不强,而对经济长期发展必不可少的项目,由政府投资不但不会产生挤出效应,而且从长期看反而会带动更多的私人投资。如果这些私人放弃的投资项目由政府投资那就不存在挤占私人投资的可能。

从发改委批复的项目看,主要集中在铁路、机场、码头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都属于公公基础设施。目前来看,私人的投资意愿并不强。政府投资这三个方面既考虑当前又着眼长远。对于当前来说,这三类投资既可以消化一些过剩的产能,比如钢铁、水泥等等,又可以提振下滑的经济增速,把经济增长稳定在合理的区间。从长远看,这些基础设施的建成能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繁荣商业,拉动更多的私人投资。从这个角度看,政府的投资方向不但有助于稳定目前的经济形势,也能为未来的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政府的投资是否会使得利率上升呢?恐怕也未必。目前的货币政策相对宽松。虽然央行没有降息降准,但是定向投放货币,事实起到了抑制利率上涨作用。央行一直在谨慎地为降低融资成本而努力。7.3%的增长速度让市场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充满了更对期待。相信未来类似的定向操作还会存在。货币的宽松会冲抵利率上涨。政府投资并不会因为推高利率而减少私人投资意愿,形成挤出效应。

唯一值得忧虑的是在地方政府债务攀升的背景下,增加政府投资,可能恶化政府债务状况,影响经济“去杠杠化”的进程。如何在尽量控制债务增量的前提下,完成融资,推动项目,的确是考验政府的一个难题。中央政府也要在加大投资力度与控制地方政府债务之间寻找平衡,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踌躇不前。

如果中央政府能精准地把握住平衡点,用加大政府投资提振经济,堪称是一个完美的选择。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实际执行结果也许没有那么完美,也许政府债务真的略有回升,但是如果这种债务的略微增加能换来经济的长期增长,那么这种投资仍然值得赞许。任何经济政策都利弊皆有,哪怕是微刺激政策,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更好地让其利处充分发挥,而弊端尽量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