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中国古代文化转变成优势影视作品


  好的影视作品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一样,有“五脏六腑”,只有五脏六腑均衡的健康发展,身体才能健康。其实那些欧美大片也一样,只能是一项健康,看完了就扔了,过几年就忘了,真正好的作品一定要有文化内涵,文化内涵就像一个人的“神”一样,哪怕过几年,几十年看,仍然回味无穷,我说的不是“艺术片”。罗马假日是一部很好的艺术片,但没什么“文化内涵”。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余地。到现在为止欧美日拍的那些大片也好,艺术片也好都没有灵魂,或者说没有“根”。包括斯皮尔伯格拍的商业大片,也没什么文化内涵。对一部好的影视作品我的判断标准是:1 历史,2 文化,3 人性,4 科教,5 商业,6 娱乐。这六个方面都包括,满分120分。就像一个人的五脏六腑一样。

  一部好的影视剧的成功与否应该在编剧上,编剧编好了,一部影视剧的50~60%可以说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导演和演员了。但不知为什么包括欧美日大片在内,都说导演如何如何,演员如何如何,很少提编剧。这就看出来了,故事没什么文化内涵,全靠导演和演员给顶着。要是编剧过硬,剧本含有相当的文化内涵,无所谓谁演,根本就用不着名演员,随便找一个有点演技的演员拍出来,80%都可以获奖。像施瓦辛格的【真实的谎言】就是一部垃圾片,放在垃圾堆里可以按可燃垃圾处理。我这么一说一般的人马上转不过来,举例说吧,【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一段历史。可以通过编剧把他改编成现代版的【三国演义】。有县级版的三国演义,也可以有省级版的演义,也可以有市级版的演义,也可以有全国版的演义,也可以有亚洲版的演义,也可以有世界版的演义。总之题材很广。哪像现在的影视剧啊,动不动就说“没有好剧本”,弄一些垃圾片,找一些名演员来说事儿。有些电视剧4,50级,7,80级,放到垃圾堆里都没方分类,像【铁齿铜牙纪晓岚】,【青瓷】,【手机】等等,演员都是好演员,内容太垃圾了。

  我说的【三国演义】要用现代的手法编辑出来。历史的【三国演义】是政治,军事版的,把它改编成现代版的【经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隆中对】说的是当时的天下政治形式及前景,把他改编成现代版的经济形式的【隆中对】。为什么要有改编这项工作呢,就是“改”和“编”。不是让你瞎改,瞎编,而是把历史上的某一段情节用现代版的手法演绎出来。

  三国演义的第二个看点就是【三顾茅庐】,把它改成请一位隐居的有管理能力的总经理出山,这种故事情节非常符合现代的中国人的心里,等于观众可以剧中的人物互动,让许多观众觉得我就是这个总经理,有人请我,我也一定会有所作为的。现代的中国社会就是动荡的战国社会,在这种动荡的社会里,很容易出经济界的枭雄。这样一来等于把历史和现代巧妙的结合到了一起。作品有了根了,有了文化内涵了,一下子档次就上来了。这才叫玩儿“文化”呢,这才叫“创意”呢。根本就用不着名演员,高科技。这种文化影视剧对编剧和改编的要求很高,你可能不是历史的专家但一些名著你要知道,你必须有这种“组合能力”。用商业上的话说你要懂得如何把技术变成产品,让他畅销。

  三国演义是一部论述政治和军事的故事,把它改编成经济版的【三国演义】,让这个新诸葛亮辅佐刘备成就“经济霸业”。这种文化影视剧对策划,编剧和改编的要求很高,也就是说把文化变成影视作品的这种组合能力,你可能不是历史专家,但你必须是一个杂家,也就是说具备MBA的能力。中国历史上可以值得改编的故事太多了,诸子百家都可以,【三国演义】利用的是它的故事,里面可以引入诸子百家学说。里面的台词让它半古文的性质,这样听起来古香古色,很有韵味,满足一大批有学问的人的自尊心。一下子就把几亿个人的内心里潜藏的欲望点燃了

  影视作品就像一件产品一样,一定要有它“文化的含金量”。比如说一条牛仔裤和一架飞机的技术含量天地之别。我们经常用几亿条牛仔裤换人家一架飞机。为什么,因为你的牛仔裤没什么技术含量。我说的就是影视作品里的含金量。好的影视作品就像一件古董一样,无论过多少年看,都爱看。但你的作品里一定要有文化含金量。没有,就是垃圾。可惜我们的文化市场里都是这种垃圾作品,许多垃圾作品都是名人制作出来的。为什么100多年前的太极名家“杨露禅”能够在高手如云的京城打成了“杨无敌”,杨露禅的身材瘦小,并不魁梧,就是因为杨露禅内功精悍。所以才能一两下放倒那些外家拳的花拳绣腿的拳师。杨露禅即使到了欧美日照样横扫那些肌肉男的大力士

  真正要说明一个问题,我觉着电视剧比电影更有说服力,电影时间太短,对于一些细节根本没方描写,有功夫的演员也在电视剧里,电影演员差点儿。现在因为是美国人主导世界,主导文化界,所以都往电影那儿跑。我们应该发扬我们的长处,我们的长处是什么?就是“文化”,玩高科技制作手法,你根本就玩不过美国人,所以只能在文化上下工夫。把“诸子百家”的思想里的随便一家思想拿出来,都能够拍出一部很好的影视作品.我前面说的那6项都让它包含在内,不用名导演名演员,拍出来照样拿奖。把一家的思想比喻成一块“玉”,雕琢这块玉石的雕匠首先是编剧或改编。至少要有3~5个人,2~3年才能完成一个剧本。剧本一旦完成了,拍就快了。就像一栋高楼的地基和钢架都搭好了,剩下的就是往上安装已经做好的预制板,然后拧上螺丝就完了,根本不用现往里灌水泥。现往里灌水泥多麻烦啊。这种含有“文化”的影视作品一旦放映,就这一部可以说就像一个下金蛋的鸡,每年都会给你下几个金蛋

  一等作品拍“思想”,二等作品拍“名著”,三等作品拍“小说”,四等作品拍“别人拍过的,换汤不换药的垃圾”。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垃圾作品在我们比比皆是。玩思想那才叫玩文化呢,很可惜,能够把思想拍成影视的作品中国没有外国也没有。我们是一个“文化大国”,就应该在文化上做文章。思想这个东西不能直接拿来用,必须要“改”和“编”。不要拍那些汉武帝,秦始皇,康熙等等,这些人物很难打动观众,很难让观众和剧中人物起到一个置换的效果,谁能把自己置换成康熙大帝啊。但你拍思想的影视剧就很有这种可能。观众一看;吆,我就像剧中的总经理诸葛林,这个诸葛林说的话和我公司发生的事情基本一样,一下把观众就带到剧中去了,你靠的是带有思想的剧情吸引观众,而不是靠的制作手法,演员的演技来吸引观众

  对【三国演义】的评论从古到今有若干个版本,其中最能打动听众的就是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说实话听易老的品三国真是享受啊。和【百家讲坛】里的其他讲师的作品相比较,易老的品三国应该是第一把交椅,应该是最受欢迎的。就是因为易老把每一个人物都赋予了他生命,或者说“思想”,不光是干巴巴的打打杀杀的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再把一些故事用自己的思维穿撑串,让我们这些听的人觉得,哦,三国演义原来可以这么读啊,原来面粉不光可以做馒头,面条还可以做馅饼,饺子等等。相比较吴宇森导演的【赤壁】个人觉着差着挺大的呢,吴导的团队里就却这么一个懂得“文化组合”的领军人物。只是一些一般的策划,编剧,导演。拍出的片子没有什么“文化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