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界定组织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来实现这个使命。对于企业而言,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根本任务,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者的基本能力,将两者统一起来就是管理。换句话,“你不需要为了管理而成为管理者,你是为了使命而成为管理者。你所做的一切工作,无非是与大家进行沟通,让大家接受这个使命,然后团结带领大家,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从使命管理的角度看,企业通过使命的定义和强化来指引和影响企业成员,此项工作有其步骤可循,这构成了使命管理的内容。
(1)使命界定
这是企业管理的源头,使命的界定、提炼、梳理、明晰化便是这其中最高层次的工作。这项工作是非常规的,一个企业不可能不停地总结和塑造它的使命,而仅仅在重大变革面前才有可能去挑战那些已然成形的管理体系。
要想清晰的界定企业使命,一个有效的方法是“五个为什么(A方案)”。这种办法就是询问企业创业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五个问题:你为什么一定要从事这个行业?你为什么一定要成立这个企业?你为什么要把创造力贡献给公司,甚至宁愿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你为什么要在公司聚集了这些人,在这儿干什么,有什么价值?做一个公司,什么时候是你真正快乐幸福的时刻,除了挣钱你还有什么深层次的追求?
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五个为什么(B方案)”。这种办法是:一开始先对“我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描述性的说明,然后问,它为什么重要?追根究底问五遍。在回答了几个为什么之后,我们发现,自己开始越来越深入地探索企业的核心目的了。
无论公司处于什么行业,“五个为什么”(A方案、B方案)都能帮助其以更有意义的方式设计它们的使命,继而一语道破,说到终极。
【案例】在与一家信息公司合作时,我们利用这种方法对该企业的使命进行了更深入、更广泛的讨论。高管团队首先进行讨论,形成了对企业目的的如下陈述:尽我们所能,提供最好的市场调研数据。然后我们问:为什么提供最好的市场调研数据是重要的?经讨论,高管们的回答有了更深刻认识:“提供最好的市场调研数据,可以使我们的顾客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市场”。进一步的讨论,则使这些团队认识到,他们的成就感不仅来自于帮助顾客更好地了解市场,而且来自于对顾客的成功做出的贡献。这种反省最终使该公司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帮助顾客了解自己的市场,从而为顾客的成功做出贡献。
(2)使命陈述
怎样的表述才令具使命备感召人心的效果?
企业使命的意义在于社会角色定位,那么在表述使命时,有些公司仅仅描述了当前的产品线或顾客细分,这显然是错误的。你可以大胆想象一下,如果迪斯尼把使命确立为制作动画片,而不是“make people happy”,我们可能就不会有米老鼠、迪斯尼乐园了。因此,使命表述,关键不在于多么精彩的表达,而在于对组织使命的深入理解,然后才能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它进行表述。事实上,我们经常建议,确立了企业使命后,管理者们应当对使命形成自己的语言,并且和群体中的其他人共同分享。
方法一:角色定义式。在确定了最有影响力的“利益相关者”者后,从社会角色进行自我定义,花旗集团将使命确立为:“对客户负责、对同事负责、对公司负责,使花旗集团成为全球最受推祟的环球金融服务公司”。
方法二:业务解说式。从业务的角度定义使命,多元化让位于专业化,遥远抱负让位于执着追求。如QQ的使命: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360公司的使命:让网民安全上网。使命表述非常专业和简洁,它有着明确的边界感,而很少掺杂不可捉摸的、容易被夸大的要素。可以说,从“抱负化的使命”向“专业化的使命”衍变,是新兴的、以IT企业为代表的使命衍变的新轨迹。
方法三:责任表述式。即从企业责任角度来陈述,中国铝业的使命是:“振兴中铝,报效国家,回报股东,造福员工”。
方法四:价值揭示式。看清企业产品容易,但看清企业本质的意义就不那么容易了。在进行使命陈述时,万科没说自己是盖房子的,它更在意是“建筑无限生活”。阿里巴巴也没说自己在做电子商务,它是想“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许多专家从企业商战的例子中总结出使命表述的经验,进而宣称“企业成功的关键就是去效仿最优秀的企业”。然而,效仿当前的行业领袖并非是成功的不二法门。与行业胜利者的想法相同,并不能保证你能成功。伟大企业的成功,多是由于企业的创造力,同时掌舵人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提出别人没有提出来的问题,然后制定方针,将洞察力与策略相结合,才擘画出一幅独特的企业蓝图。
为此,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使命表述的两个基本规则:
表述应以“需求导向”,而不是“产品导向”。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使命不是“生产电话设备”,而是“提供信息沟通工具”。迪斯尼的使命不是“提供娱乐场所”,而是“带给人们快乐”。
表述范围既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在现有需求水平上提高1-2个档次和水平表述,既高于现实,又不至过于空泛。一家铅笔公司,可以说“提供信息记录手段”,而“提供信息传递服务”则太宽。一家电影公司,可以说“提供文化娱乐服务”,而“制作影片”则太窄。
摘自胡耀元著《最好的企业最能经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