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孟子


望海潮·题孟子(1)
 
儒教亚圣(2),孟学正宗(3),辩才无碍(4)横空。贤母三迁(5),从善如流,圣性人人齐同(6)。滴水可穿石,愤勉为尧舜(7),天道如虹。恻隐羞恶(8),是非辞让(9),四海通!         仁义礼智(10)扩充,看天降大任,苦海奔纵(11)。心志即危,筋骨更硬(12),贫危岂能性动(13)?生虽我所欲,义亦我所求,舍命相从(14)!万物于我皆备,反身乐无穷(15)
 
注释:
1)(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由于孟子之名与孔子并称,儒家学说又称“孔孟之道”。
2)孟子被后人奉为儒家的“亚圣”,即仅次于孔子的第二圣人。
3)后世以孟子之学为儒家正宗。
4)孟子是历史上有名的“辩儒”。
5)“孟母三迁”。
6)孟子创立“性善论”。
7)基于人性本善的思想,孟子坚持“圣人与我同类”的人性平等观。认为只要肯努力,“人皆可以为尧舜。”
8)(9)(10)孟子指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此四端者,若能扩而充之,必如星火燎原,足保四海。
11)(12)语见《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
1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1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15)“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