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12月份召开,有关明年经济增长目标的话题也逐步多了起来。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将在今年的基础上,适度下调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在陆续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一方面,部署四季度“冲刺”工作,力争在最后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冲一冲进度。特别是进度拉得较多的地区,希望通过最后两个月的“冲刺”,不要离年初下达的经济目标太远;另一方面,谋划明年的经济工作,商讨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

 

而从各地反映的情况和透露的信息来看,下调经济增长目标已基本形成共识,尤其是今年差距较大的地区,更会将目标调得更客观、更合理一些。

 

那么,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到底应当如何确定呢?放在什么幅度才算合理呢?显然,只有通过对经济形势的分析才能得出比较科学、合理的结论,才能使目标不与实际相差太远,才能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工作的积极性。

 

从总体上讲,明年的经济形势不会太乐观。从外部来看,除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之外,多数国家仍然会处于经济的筑底或盘桓阶段,特别是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留下的后遗症,将会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处于低迷状态,继续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强大的压力。通缩,极有可能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用得最多的语汇之一。

 

这也意味着,外部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是负面居多、冲击居多。特别是出口,不会有明显的改善。相反,贸易保护、技术封锁、关税壁垒等,还可能成为影响中国出口与进口的更大阻力。中国试图通过调整进出口关系、改善外汇储备条件的目标,也会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难度加大。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上游产能过剩和下游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将十分尖锐,特别是产能过剩的问题,不仅会使上游企业的运行十分艰难,而且会直接影响着下游需求状况的改善。因为,只要下游需求状况有所改变,上游产能过剩的问题就会立即渗透到下游需求中去,成为影响需求的重要阻力。

 

也就是说,要想改善下游的需求状况,必须将立足点放在上游的“去产能化”上,将过剩的产能实实在在地压下来,使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刺激下游的需求,通过需求的扩大,达到刺激经济的复苏。

 

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想对上游“去产能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凡是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都是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刺激”上去的,都是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就业的主要通道。维持产能,或许会出现亏损,但税收和就业能够保证。更何况,亏的是银行的、企业的,与政府关联度不是很高。如果将企业关掉或压缩产能,税收下来不说,居民就业就成了问题了,就完全是政令的事了。显然,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考虑,是不希望出现这样的现象的。

 

至于需求,地方政府能够解决的,也就是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以及可以争取到基建投资。其他需求,也就无能为力了。因此,指望地方政府改善需求状况,也基本是一句空话。所以,无论是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还是化解需求不足的矛盾,都必须依赖顶层设计、顶层谋划、顶层运筹,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杠杆相结合的方式,逼地方“去产能化”,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手段启动消费、刺激需求、扩大供应,以此来缓解经济发展矛盾。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与考虑,笔者认为,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7%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前提是,必须在“去产能化”和扩大需求方面有足够的办法与措施,能够不让产能过剩影响经济平稳运行,能够不让需求受到产能过剩问题的冲击和影响。首先,要警告地方政府,不要带着一定要比中央指标高的心态确定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而必须充分考虑本地的经济发展实际,制定合理的经济增长指标,避免因为指标问题而做出不愿压缩产能、不愿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不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象发生。

 

第二,高度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好上游的产能过剩问题。尤其对技术含量不高、劳动生产率很低的企业,必须强行关闭。同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创新,鼓励企业加大投资,解决好需求不足的问题。

 

第三,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让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国有企业改革中来,扩大国有企业的生产性投资。尤其是有条件的企业,应通过吸引社会资本,进行跨行业投资、四万行业合作等,使社会资本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第四,要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尽管目前存在通缩风险,但是过剩的市场流动性,也是通货膨胀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如果美国采取释放通货膨胀的方式,也会使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所以,必须高度警惕。

 

第五,加快“一带一路”推进步伐,尽快地与相关国家合作,使“一带一路”尽快启动,以此来提振中国经济信心,扩大中国经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