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将面临越来越多地质疑。
因为这一身份更多地反映了中国的过去,而非未来。
过去的中国属于什么收入程度的中国呢?
有着三千年国家史的中国,总的來讲是个小康大国。因为人均收入由古至今都没有名列世界前列。
世界银行公布的国民总收入(GNI)是衡量国家收入最常用的指标。GNI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加上国外净收入。根据该指标,中国现在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6560美元,在186个国家中位列第86位,被世界银行归类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这就是中等收入的小康之国。
但在未来几年,中国若能继续保持6-7%的增长水平,其人均国民总收入将很快超过这一水平。
这就是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
其他数据也表明,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拥有丰富财政资源的国家,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国。其外汇储备近4万亿美元,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目前,中国在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每年约为8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000年到2012年间,中国对非洲的发展援助(包括官方贷款)已超过美国。
这就是当今发达国家的水平。
综上所述,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的发展中的发达大国。所谓大国就是还有世界上第一多的贫困线下的1.2亿家庭人数的人口大国。
中国的主要责任是让这1.2亿贫困的人进入小康水平。而其他国家并不以此为责,而是关心全世界的贫困线下的人群的脱贫和气候困境。
美国称这种义务为“国际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翟东升说,在进行收入或者财富存量的国际性比较的时候,汇率是关键。而汇率定位的背后则是由一国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优先项所确定的。打个极端的比方,如果让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迅速升值一倍,稳定在3而不是6附近,那么中国目前的人均GDP水平将在全球排名中大大提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
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尤其是从习本人的政策表态来看认为,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序中的位次更低。发达国家一定是富国,但是富国不一定都是发达国家。沙特是富国,人均收入高达2万多美元了,但还说说它是发展中国家,就是因为除了卖油,沙特没有别的收入。政府80%的收入来自卖石油,油价跌下来了他就一贫如洗了。
南非也是一样,人均GDP比中国高,但制造业只占19%,殊不知这么大的国家没有强大的制造业,是立不起来的。
不要看总量,总量并不意味着人民富有。中国首先不是富国。中国人均收入在7000美元,能否从7000美元升到10000美元还有很多困难,更何况还有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有二元框架下的广大农村,受到独特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制约。
所以,在其政策轻重缓急次序中,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显然放在了经济增长的前边,但是事缓则圆,我们需要一些时间来落实这种调整。
总的來说,中国的经济已经走上了正轨,不需要改革。需要维持。
维持一个象中国这样大而复杂的两岸三地的一国两制形态的经济增长不是件容易的事。从反腐揭发的事实看,权力剥削的現象令世人发指。
根据政府规划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的徐策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王元进行的研究,2009年和2013年,“无效投资”均占到中国经济总投资的近一半。政府刺激措施和亢奋建设活动已造成6.8万亿美元的投资浪费。
相对同期起步的巴西和南美诸国以及过去的四小龙,中国的发展是走了一条代价极高的模式。
茅于轼把这类模式定义为“计划经济”。
保罗·克鲁格曼把它定义为“科技缺失症”。
相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模式,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付出了比十八世纪欧美工业化还为惨重的代价。因为对“数字管理学”,尤其金融产业中的汇率学处理不当。正如保罗·克鲁格曼所指出,中国对末知的危机过度“杞人忧天”,而投入了不必要的储备造成了无效投资的巨大浪费。
假如我们选择把汇率水平定位在较高水平上,那么名义财富量大大增加,环境会迅速改善。只不过这种急剧的调整将给中国社会带来太大冲击,有可能会造成一些问题,比如银行呆坏账,资产价格暴跌。
“银行呆坏账,资产价格暴跌“,只要控制得当并非世界未日,而是市埸竟争的优胜劣败。它的结果是发达了科技。
中国不是不懂这套科技,而是权力剥削猛于虎,破坏了这套科技。要减轻权力剥削,只有一条出路:民主法治。
这是另一类政权调整课题了。中国不肯科技发达经济,因为,这会触动了权力集团的根本利益。
所以,在民主法治之前,只要和平建设,中国永远是一个小康大国。并不是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倒退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