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实:八说几句闲话


176.我的思想或文章,如果大家有兴趣,最好读一半即可。至于另外一半,十年后再读。有时候,我说得过多,反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甚至,有一半内容需要存起来,不方便当下就读完。也就是说,我给大家的烧饼过厚过大,一次吃完的话,极有可能肚子撑得慌,患上消化不良。所以,这一半早上上班前吃,另一半晚上加班时吃。记得,在樊纲老师的《经济人生》中,介绍过清代学者李密庵的《半半歌》,现抄录在这里,供大家欣赏: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177.有不少人好奇地问我,您为什么能够坚持过去这十八年,并曾经两度放弃正式工作机会(即2001年放弃高中物理教师的职位,2014年放弃研究院的职位)?其实,也不是什么强大的理由,就是痴迷经济学,热衷独立进行经济研究。说白了,就是一股埋藏在心底的傻劲,在左右着自己非得这么做不行。为什么说是傻劲呢?我过去十八年,尤其是十三年闭门读书期间,从未休过任何周末假日,从未参加过任何娱乐活动,从未走过任何亲戚朋友,俯而学,仰而思,专心致志,锲而不舍。而且,两度放弃正式工作机会,我当然很心痛,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集中精力实现自己的经济学理想。说实在话,理想与现实兼顾,我没有那个能力。毕竟,我是坚守理想的人,不愿意为了现实的享受,在理想上后退半步。再一个,担心兼顾的话,既失去了理想,又耽误了工作,反而两头都耽搁了,岂不是更加痛苦?所以,就彻底放弃了宝贵的工作机会,选择了坚守理想。非常遗憾的是,给家庭带来了一定压力,需要父母弟妹来分担。人大经济论坛网友好好玩啊评论道,我们赞同你对研究的兴趣与执着,只是不赞同你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点类似苦行僧或隐居的居士,令人感到害怕。我苗实回复道,我就是想尽己所能,在经济学上或许能起那么一点点作用。至于其他,我确实很少考虑。网友hzpv关切地说,苗实兄弟,我从来不回帖,看到你的情况,我觉得要提个建议给你,可能的话,去做个中学教师,解决生活问题,业余写点文章,作为一种志趣。经济学(包括整个社会科学)这条路,不用说业余作研究,就是国内名牌大学的专业老师,又有多少有原创性的成果?他们也不管愿意不愿意,大部分也是混碗饭吃而已。所以,并不值得你放弃一切去研究。你说呢?说真的,听到这些,我苗实相当感动,但是木已成舟,实在是除了经济研究,我啥都不会,如何?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我认真读了,有强烈的认同感,前面是这样写的: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释义,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哪时开始,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这种说法。一日,读田原先生的《饭牛闲话》,不禁又别扭起来。《饭牛闲话》中写道,达尔文写《物种起源》28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30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34年,哥白尼写《论天体的运行》36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3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40年,哥德写《浮士德》60年。真让人感叹,我同时也想到相似的数据,爱迪生发明蓄电池,试验了1万多次才告成功;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八年才出成果;居里夫人于1350多个日夜里重复着脏重的体力劳动,才从8吨沥青铀矿残渣中提炼出1克(八百万分之一)的镭;陈景润为证明(1+1),拖着严重衰竭的病体,顶着种种无知的嘲讽,于斗室中、油灯下埋头演算……以上人物,以文学艺术或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按通常的理解,他们都有卓绝的聪明才智,都属于天才。然而,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读出了他们非凡的傻劲来。写一部书,有的数十年,有的尽毕生精力,能说不傻?而另外几位,除了几近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多不胜数,许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充分享受,没条件享受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到这般地步,连常人应有的享受,也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来吃!

178.我作为独立经济学家一出现,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这是什么原因呢?概括讲,就是我颠覆了大家对经济学家的传统印象。可以说,传统的经济学家,不是在高校,就是在研究所,文章都发表在专业期刊上,一般都有经济学博士学历,有国家颁发的教授或研究员的职称。而我本人呢,虽是正规大学毕业,而后却一直呆在书斋里,文章发表在网络,没有博士学历,没有国家颁发的教授或研究员职称。其实,首席经济学家同独立经济学家一样,虽说一般都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但是也没有国家颁发的教授或研究员职称,主要工作是撰写研究报告,代表公司为客户服务。更进一步讲,无论是传统经济学家,独立经济学家,还是首席经济学家,都是以经济研究为自己的职业,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传统经济学家偏好于理论吃国家饭,独立经济学家偏好于批评吃自家饭,首席经济学家偏好于应用吃企业饭而已。也就是说,传统经济学家专注于理论构建是铁饭碗,独立经济学家专注于政策批评是家庭供养,首席经济学家专注于理论应用是企业雇用罢了。所以说,存在争议的事情,譬如独立经济学家或首席经济学家,不是不合理,而是大家思想不解放,存在认知障碍。

179.学诚法师说,逆境不要当做是逆境,当做是向上的台阶。网友孟河生问道,师父,人总在逆境中不敢跳出来,怎么办?请师父开示。学诚法师回复道,要转心,从心上去超越。外在的一切都是众缘和合,都是无常的,自己的心不要固守常执。网友宵连山有梦问道,法师,我前任分手后扭曲事实,和我们共同的朋友抹黑我,导致我个人形象很受损,我应该怎么做。学诚法师回复道,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你,但哪一个也不是真实的你。做好自己最重要,不必为这些虚妄的“形象”患得患失。在我苗实看来,逆境是人生的必修课,只有真正经历了,人生才能更加圆满。当然,逆境是一道坎,跨越了,就成为宝贵的财富。这里面,就要有善愿相伴,正如学诚法师所言,心无善愿,就易被邪欲所夺。做人也好,修行也好,内心中有善愿才能有志气,才能有力量坚持做一件事,以及拒绝做不该做的事。试问,我苗实为什么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于自找的逆境中不断提升自己,进而成为一个真正为国民做启蒙的独立知识分子?就是由于心存善愿,矢志不渝,水滴石穿,功到自然成。什么是我苗实这么多年的善愿?无他,即掌握知识,传播真知,为中国的现代化尽绵薄之力。

180.我为什么反复探讨自己的人生?简单讲,不是为了美化宣传自己,抬高个人声望,而是现身说法,检讨自己,以提醒后人。虽然,我还年轻,人生尚在中途,但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反思,至少提供一个借鉴,以便少走弯路,少点痛苦,尽早铺开摊子,有所成就。更进一步讲,我的人生是读书写作与隐居苦修的混合物,实质上我是站在千里之外观照一个真实的自己,包括得与失,对与错,成与败,优与劣,起与伏,高与低,喜与忧,爱与恨,恩与仇,逐一展开,渐次深究,目的是把自己作为一味药,来医治众生的病。至于个人声望,自始至终不是重点,也不应该是重点。其实话说回来,人是真假参半的玩意,甚至真为1%,假为99%。之所以真,是因为暂时存在着;之所以假,是因为不存在几近于永恒。如果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即便计较过,争论过,也会认为只是一时冲动,而不计较不争论才是明智的选择。有时候,细想之下,为了一张嘴和一张脸争得头破血流,皆为贪嗔痴,而得来的权利名没有真正意义。毕竟,一阵狂风暴雨之后,一切将被荡涤得干干净净。也许,这种冷酷的理智,没有任何颜色。但是,这就是真实。说白了,读书写作也罢,隐居苦修也罢,是我个人的理性抉择,别人不明就里,本不该置喙。不过,我也是半个社会中人,遭受极大争议,也无可厚非。下来,我全文转载一篇关于清代诗人张英的《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赏析:一段关于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发生了一件当朝宰相张英与邻居叶秀才为了墙基争地界打官司的奇闻。因为张英家要盖房子,地界紧靠叶家。叶秀才提出要张家留出中间一条路以便出入。但张家提出,他家的地契上写明“至叶姓墙”,现按地契打墙有什么不对,即使要留条路,也应该两家都后退几尺才行。这时张英在北京为官,其子张廷玉(雍正、乾隆两朝名臣)也考中进士,在朝为官,老家具体事务就由老管家操办。俗语说:“宰相家人七品官”,这位老管家觉得自己是堂堂宰相家总管,况且这样建墙也有理有据,叶家一个穷秀才的意见不值得答理。于是沿着叶家墙根砌起了新墙。这个叶秀才是个倔脾气,一看张家把墙砌上了,咽不下这口气,秀才自己能动笔,一纸状文告到了县衙,打起了官司。一个穷秀才与当朝宰相打官司,而且理由也不十分充分,亲朋好友都为叶秀才担心,怕他吃亏,劝他早点撤诉,但叶秀才就是不听,坚持把官司打下去。张家管家一看事情闹大了,就连忙写了封信,把这事禀告了北京的张英。不久,就接到了张英的回信。信中没有多话,只有四句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管家看了这首诗,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来到叶家,告诉叶秀才,张家准备明天拆墙,后退三尺让路。叶秀才以为是戏弄他,根本不相信这是真话。管家就把张英这首诗给叶秀才看。叶秀才看了这首诗,十分感动,连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肚量。”第二天早上,张家就动手拆墙,后退了三尺。叶秀才见了心中也很激动,就把自家的墙拆了也后退了三尺。于是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百来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被称为“六尺巷”。据说,这里成了桐城县一处历史名胜,一直保存下来。看完这段故事,我也确实深有所感。我认为:张、叶两家打的完全是一场不对称的官司,张家是当朝一品深受康熙皇帝信任的文华殿大学士,叶家是个教私塾的穷秀才,就事情本身而论,张家按地契位置砌墙,也算不上恃强霸占。当时张英接到管家来信,不必写什么对付叶秀才的强硬言词,只需要让管家向当地地方官吏打个招呼要他们“酌情办理”或者“按律处置”,那些对当朝宰相唯恐巴结不上的地方官吏当然心领神会……但张英没有以强凌弱,而是采取了和邻睦里,以仁爱待人的姿态,从而使两堵冷墙之间有了温度。这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也是很有启示的。特别是对某些仗势欺人、横行乡里、以强凌弱、巧取豪夺的人,难道不感到羞愧吗?张英、张廷玉父子,一般称之谓“大小张相”。对张廷玉我了解较多,对张英只知其大概,知之甚少。南方归来,查看了资料得悉,张英安徽桐城人。康熙初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为官勤细谨慎,深得康熙信任。康熙称赞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他的家教是“务本力田,随分知足”。看看这段小传,确是和上述拆墙礼让的事迹相吻的。

181.天下人,谁没有难处?谁没有苦衷?谁没有难言之隐?就我而言,主要从事读书写作。但是,千万别忘了,我同时在隐居苦修。什么是隐居苦修?就是不工作,不结婚,不应酬,一心一意,读书写作,十三年如一日,从无懈怠。试问,像我这样的独立经济研究人士,全国有几?全世界有几?而且,我专门读书时间长,自然量就比一般人大一点,多一点。或者说,深一点,广一点,很正常的事情,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过,坛子里,有极个别人对我多有非议,胡扣帽子,乱打棍子,说什么误导年轻学子,或者不遵守学术规范,或者胡吹牛皮,或者涉嫌炒作。其一,网络作者有几百万,不是我一个,难道说都误导年轻学子?都是精神污染?都应该闭嘴?要知道,法无禁止即可为,正常写作是传承文化,活跃思想。而且,年轻学子是成年人,有独立思考能力,足以明辨是非。其二,我是用心在写作,言为心声,只要逻辑自洽,能够自圆其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不遵守学术规范。其三,我只不过是把自己的真实思想奉献给大家,言语肯定有疏忽之处。如果非说是胡吹牛皮,那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了,有失厚道。其四,至于炒作,更是莫须有的罪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必须搞清楚,网络是作者的写作空间。或者说,网络是发表文章的正常渠道之一,就像期刊发文一样。试想,经济研究者,谁不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自己的经济观点?

182.胡适先生认为,宽容比自由更重要。在我苗实看来,没有宽容,就没有自由。尤其是学术争鸣,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自由;少一份宽容,就少一份自由。说白了,争宽容,就是争自由。

183.胡适先生说,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反而损害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愿挨骂。我苗实觉得,骂可以理解,但是被骂实在很无辜。毕竟,缺乏交流或理解不够,才是源头。如果理解了,建立了相互信任,骂声自然就消失了。

184胡适先生认为,.墮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第一条是容易拋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第二条是容易拋弃学生時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按照这个标准,我苗实没有堕落,直至现在,仍然是学习中人,理想中人。可以说,属于不忘初心。

185.胡适先生说,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可以说,我苗实身处自找的逆境之中的时候,正是有这种认识在支撑我。之所以有向上的精神,有自大的倾向,就是因为遭遇艰难困苦,长期拼命挣扎。

186.胡适先生指出,现在有人告诉你“牺牲你个人的自由去争取国家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诉你“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因为,没有个人的独立自由,就势必遭受奴役,深陷剥削。试想,这样的时代或国家,不是以人为本,缺乏权利,又有何意义?

187.胡适先生强调,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我苗实觉得,真理虽高,但是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接近它。此时,欢喜自生。当然,争取真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188.胡适先生指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在我苗实看来,假设是支点,求证是杠杆,相互配合,力大无穷。至于做事,不认真不成事。当然,做人,不能不严肃。

189.胡适先生认为,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可以说,我苗实的父亲已经达到这个境界。记忆中,父亲走南闯北,阅人无数,无形中见识就高于一般人。甚至有时候,我这个读书破万卷的儿子都甘拜下风。

190.胡适先生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我苗实觉得,尤其是独立知识分子,不能沉默,必须呐喊。因为,他们声音是火柴,可以点燃这个时代。否则,漆黑一片,太悲哀了。

191.胡适先生指出,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对于后面这一点,我苗实做得不够好。但是,有一定觉醒。以后,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92.胡适先生说,为学有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在我苗实看来,做学问,地基要尽量夯实。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专修苦读,锲而不舍,才能确立相应的高度。

193.胡适先生强调,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我苗实觉得,有见解,是好事。但是,必须以事实为根基。即实事求是,真理乃见。

194.胡适先生讲到,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苗实认为,这个认识相当好。说白了,就是希望年轻朋友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受人惑。

195.马云先生说,在互相不信任的时代,你解释的越多,就越糊涂。没有人会相信你。因为大家这时候候似乎已经在表明:你做企业,你做商人一定就是坏的,对吧?我是坏的,或者我见过的成功的人都是坏的,你说你是好的,你肯定是虚伪,你假。与其花时间去解释,还不如去思考该做些什么。其实,我苗实作为网络学者,也有这种感觉。毕竟,现在网络上炒作很常见,所以不少人也说我有炒作嫌疑。而且,我越解释,他们越是不依不饶。其实,我一个知识分子,炒作毫无意义。试想,学问是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炒作不出来。

196.马云先生指出,时间会证明一切。所以,恨我的人,我没有办法让他们happy。我也没有办法让所有人喜欢我。我也不希望所有人喜欢我。你喜欢我干吗?和我有什么关系?我老婆也只能娶一个。对不对?我苗实觉得,这是大实话。确实存在,有些原先喜欢你的人,由于不能满足他们的希望,就反过来恨你,甚至把你骂得一塌糊涂。那么,这种想绑架你的所谓喜欢,还不如没有呢。

197.马云先生说,我只是觉得,在这个时代,最后重要的不是去解释,不是去说明,你看到这么恶劣的状况,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再坚持下去。通过你的行动和你所掌握的资源把社会(的风气)再拧回来。因为我坚信,这个时代出现这种状况是短暂的,人类的善良善意和信任是存在的。只是在这一刻(负面情绪)爆发的时候,你别趴下了。我们创业者,每次在最困难的时候,很多人就放弃了。我马云没倒就是没放弃而已。我苗实认为,说得相当好。有时候,解释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是自找麻烦。唯一的办法,是保持沉默,通过自身艰苦努力,用漂亮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即便被骂得体无完肤,贵在坚持。

198.马云先生说,我今天不跟你们闹了,也不跟你们吵了。微博我不上了,不看了,不折腾了。我苗实觉得,有时候闪在一边,比参与其中,更有力量。就是说,我玩累了,歇歇总行吧。

199.马云先生说,我自己觉得,中国的企业家确实没有好的下场。事实也是。历史也是。历史不会因为今天而改变。会有仅存侥幸的人,毕竟不多。这并不是悲观,知天命者才能乐观。知道结局的人才能真正乐观。跟年轻人讲没有用,只有到一定年龄阅历的人你才能讲这句话。我马云已经知道自己的结局了,所以我很乐观的看待这些,干呗,反正最坏也就是这个结局嘛。这才是真正的乐观主义。你不知道结局的乐观,那是盲目的乐观。我们要乐观但不能盲目乐观。所谓知天命就是你看到了结局,仍为之。何为无为而治,无为,无乃空也,仍为之。这才是人生。我知道结局很悲观。你还要去干。那才是高手。那他妈才叫境界。这是我的理解。我并不悲观。相反来讲,我乐观了很多。乐观悲观不是展现给别人看的。我从来没有想过去激励别人。《赢在中国》我没有想过去激励别人。那时候我自己是莫名其妙的讲话。后来有人说你激励了他们。我真没有激励过他们。我只是讲了我想说的话。后来看到,变得像,好像变成激励师了。我从来没有去想过。我们就是我们。因为只有正视你自己,明白你自己,才能真正走下去。我苗实认为,人生毕竟空一场,但是努力的过程不可或缺。因为,努力越多,享受越多,这才是最重要的。有人说过程不重要,结果才重要。仔细琢磨,这不对,至少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至于自己作为个人,重点不是可以去激励谁,而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0.马云先生指出,每一个人都很平凡,我马云也没什么了不起,这几年被媒体到处吹捧,其实自己很难为情。我一点儿也不聪明,也没有先见之明,只是一步一步走来,刚开始创业时被4家公司骗得晕头转向,但是那些骗人的公司今天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在我苗实看来,任何人都是小人物,之所以成为大人物,是因为被这个伟大的时代涂上了颜色而已。在这个意义上讲,人可以一时骄傲,但不可永远骄傲。毕竟,一时骄傲,还有改错的机会,而永远骄傲,连改错的机会都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