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的文化推广机构与经验


  如今,世界各国都在通过不同的手段,不遗余力地推广本民族的文化。在探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可行方案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在这个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推广机构与策略。

  以语言文化的推广为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早已为此成立了专门的推广机构,主要负责在传播本国语言和文化的同时,展示自己的民族形象,宣扬自己的民族理念。在这个方面,中国的孔子学院可以说还是后进者。

   英国

  成立于1934年的英国文化委员会是一个在英国注册的非盈利性组织,目前其下辖的230家分支机构和109家教学中心遍布全球。英国文化委员会通过下属机构开展教育,开设英语教学、艺术、科技、法治与管理、信息等项目,旨在推进英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开发调配发展中国家与转型国家的人力资源。

   德国

  歌德学院是德国对外文化政策最大的执行机构,始建于1951年。从2001年1月起,它与成立于1952年的原国际交流中心合并,改名为歌德学院国际交流中心,总部设在慕尼黑,目前拥有144个分支机构,遍布7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外分支机构多达128家。

  由于歌德学院主要是受德国政府委托介绍德国国情与文化,并提供语言培训和教师培训,因此其每年的预算大部分来自德国外交部和联邦新闻局的拨款,但其工作不附有政治义务,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现在,歌德学院位于德国境内的16个分院每年大约为26000名留学生举办德语语言班以及其他的文化活动。

   西班牙

  作为非盈利性的官方机构,塞万提斯学院是西班牙政府于1991年创立的,目前在30多个非西班牙语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分院遍即世界四大洲。其宗旨在于与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的20多个国家合作,共同推动全世界的西班牙语及西班牙其他官方语言的教学,传播西班牙语文化。

   法国

   位于巴黎的法语联盟是法国政府唯一认可的法语培训机构,以传播法语和法国文化为宗旨,是法国外交部及教育部下属的非盈利性语言文化机构,成立于1883年,其名誉主席由历届法国总统担任。

   历经120多年发展的法语联盟目前在全球130多个国家拥有近1100所分支机构。该联盟允许其位于世界各国的法语中心采用不同的形式介绍法国文化,但其办学章程必须得到法国法语联盟的认可,其工作受到法国法语联盟的监督。该联盟的条款规定,理事会的工作不收取任何报酬,联盟工作不能介入当地的政治、宗教和种族争议等。

   在对本国文化的维护与对外推广方面,法国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作为文化大国的法国,其悠久的历史和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与我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依靠文化资源上的优势,法国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大国之一。那么,自称为“文化民族”的法兰西民族有哪些成功经验呢?

   文化推广

  法国是西方国家里为数不多的设立文化部的国家。文化部对法国文化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据了解,它也是法国政府中支出最多的部门之一。

  法国十分善于把本国的文化推广与国际文化交流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各种国际合作,在向本国介绍其他国家文化的同时,向国外推广法国文化。从1992年起,法国每年选择一两个国家作为重点,由法国外交部、文化部、法国艺术活动协会及在法国的外国文化中心一起,集中举办介绍外国文化艺术的活动,展示多样文化,加强这些国家与法国的文化交流。2003年至2005年,“中法文化年”的顺利开办就是近年来这方面的一个重要成果,而中国是继日本之后第二个与法国互办文化年的亚洲国家。在参与这次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法国政府和法国的广告宣传公司已经有十来年组织此类文化交流活动的经验,从法国文化年在中国开始后,各个展览火爆的场景可以看出,法国政府的文化推广是卓有成效的,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另外,值得称道的是,法国外交部还通过各种手段,扶持与推进现代文化的发展。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是,为鼓励当代艺术的发展,法国外交部与有关部门签订了1%建筑艺术投资的协议,即在翻修或建设公共文化教育建筑时,全部工程款的1%必须用于创作当代艺术作品、装饰新建筑。此举旨在增进风格各异的艺术家与建筑师合作,在传播当代艺术的同时创造出更多佳作。

   文化保护

  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自恃优越的法语文化近年来受到了英语文化的强烈冲击。就影视领域而言,美国,特别是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肆虐”让法国电影市场也开始有些招架不住,在电视节目与音像市场方面也是如此,美国产品在法国市场的占有率逐渐迅速提升,如何在加大本国相关产品的开发力度的基础上,适当地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本土文化予以保护,成为法国文化事业的一个难题。

  面对外国文化的冲击,法国政府选择接受现实,主动出击。

  在语言方面,1994年,法国政府在议会两院通过法令,严格限制在法语中使用外来语尤其是美国英语。法国政府还通过一项法律,要求在法国互联网上进行广告宣传的文字必须要译成法文。

  在电影市场,法国政府坚决地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扶持。在法国举办的各种文化节和电影节都开始倾向于法国电影而摆脱美国电影的干扰。其中具有标志性的一幕发生在1995年12月28日。法国著名演员德迪帕约和阿兰•德隆在巴黎协和广场上,从片盒中拽出一部美国电影拷贝,然后当众销毁,作为法国电影人对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的纪念。

  当然,是否应该用如此过激的手法来捍卫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值得商榷的,很多人也认为法国政府开始了文化排他主义。美国就指责欧洲,特别是法国政府对其文化产品进行“补贴”,并要求取消美国影视作品进入欧洲市场的“配额限制”。不过,种种保护措施所取得的效果也十分明显,来自美国影视文化的冲击范围与力度得到了缓和,法国为本国电影文化的发展与推广争取到了一定的时间与空间。

  在法国文化的成功推广与获得保护的背后,法国政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难能可贵的是,法国把文化推广与国际交流密切结合起来,不盲目推崇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流行文化趋势”,不简单排斥以不发达国家民族文化为代表的“弱势文化群体”,而是以文化大国的姿态与胸襟积极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套用巴黎法语联盟主席让-皮埃尔德洛诺的话说就是:“我们主张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不是和英语进行斗争。除了英美文化外,我们应该有其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