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策略思考


  中国文化的推广是一项长期、浩大的工程。综观世界,英国文化委员会用了70多年时间,建立了200多个国外分支机构。德国歌德学院用了50多年,在全球发展了144个分支机构。中国的文化推广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文化品种的精耕细作、推广机构的充实,到硬件设置与人员配备,都需要查漏补缺,循序渐进地加以完善。有关方面更应加大对文化推广的投入(包括资金、人力、物力等),制定系统的文化推广战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1. 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国人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文化推广人才。

  推广中国文化的主力军永远是中华民族。正如美国有的学者所言,外国人再怎样精通中国的文献,他的体会、感悟、理解,总不如中国人那样深刻与细腻。大量深谙中国文化精髓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不断成长起来,走出国门,面对面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是文化推广在“软件”方面的必要前提。

  前面我曾谈到,因为基础教育和年轻人兴趣等原因,当代国人的传统文化修养已然不足,加强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值得欣慰的是,种种迹象表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国人“亲近”传统文化的渠道较少、机会不多,而非大家对此真的缺乏兴趣。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2006年,白先勇携其精心策划排演的青春版连台本昆剧《牡丹亭》来到祖国大陆进行巡回演出,这出由海峡两岸艺术家联手打造的经典昆剧剧目,其唱念几乎是原汁原味的,但出人意料的是,这出连演三天、唱词在今天的年轻人听来堪称“深奥”的大戏,在大学校园竟是每演必红,学生趋之若鹜。看来,只要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的魅力依然不减当年。

  加强文化教育必须首先创造出让更多的人与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如果说2005年人大国学院的成立是学界由上至下推广传统文化的一次尝试,那么,2006年的汉服复兴活动,则可视做源自民间、由下至上复兴传统文化的举措。尽管对于这些文化事件各界褒贬不一,但个人认为,这些尝试毕竟使“国学”与传统文化热了起来,尤其是这种努力与鼓呼在奋力追逐时尚的年轻人当中反响不小,并通过传媒的引导,引发了全社会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另一方面,在努力提高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培养专业的文化推广人才也很重要。文化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靠专业人才进行专业化的运作,如此才能把单个、分散的“文化活动”整合成有规模、成系列、有影响的“文化事件”,提高每次活动的效率与影响力,增进文化推广的广度与深度。

  2. 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开发,传递更多的中国特色与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既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也影响着世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多样性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文化要想继续发挥对世界的影响力,必须对传统的资源进行再开发,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中,赋予其更多的特色与内涵,创造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更加辉煌的中国新文化。

  目前,中国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对外贸易方面,远远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并且存在巨大的逆差。据统计,2003年我国音像制品的进出口金额之比在两年时间里从不到2:1进一步扩大到9:1。中国的文化产业存在巨大的外贸逆差,这与我国文化古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与我国整体外贸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不协调。

  在现阶段我国出口的文化产品中,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50%以上都是游戏、文教娱乐和体育设备及器材。在这些领域,我国的水平明显比不上发达国家,出现外贸逆差的局面自不在话下。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开发自己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使其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就会被别的国家开发利用,反过来向我国出口。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例证就是,前几年,美国根据我国脍炙人口的木兰从军故事开发制作的动画影片《花木兰》,不但在好莱坞获得了很高的票房,在我国也热播了很久,不知道国人在观赏这部动画时,心里是否有些酸楚和遗憾。

  那些推广本国文化比较成功的经验表明,只有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的内涵,才更有利于传播推广。近年来,韩国制作的电视剧从《商道》到《大长今》等,为什么能够在韩国以外的很多地方引起强烈的反响,无外乎其制作者深入而准确地把握了韩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这些作品传达的文化精髓引起了共鸣。同样的道理,日本的动漫、游戏制作在包括欧美在内的许多地区都很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动漫制作绝非浅层的技巧展示与故事表达,而是反映了某种深层的文化思考。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那么,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理解,就是要把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与中国在文化领域的国际形象结合起来,形成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的文化商品和服务名牌。就像一说到童话故事,人们就会想到丹麦;一说到神话故事,就会想到希腊一样。

  比之五千年历史中积累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今我们对文化产品的开发利用,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还远远不够。找出自己的弱点与差距,积极吸取成功经验,不断摸索提高,相信我们有潜力,也有能力“反败为胜”。

  3. 丰富文化品种与推广手段,创新理念,深入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1998年,欧盟理事会文化指导委员会确定,将建设“创造性的欧洲”当作自己的战略目标,由此,以“创造性”为主题的文化推广活动在发达国家全面展开。2003年,英国政府在中国举办的文化活动就是以“创意英国”为主题。事实上,强调“创造性”已成为近年来西方国家文化推广的一个主打理念。

  文化的推广离不开深入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但是,“创新理念与行动”在中国似乎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中法文化年为例,在筹备法国文化年的活动之前,“中法文化年”法方协调人隆柏就表示,本次文化年要接触最广大的公众,把一个全新的、富有创造性的法国展现在中国公众面前。后来他们在活动中安排的《新浪潮——法国当代艺术展》《国际大都市——城市发展机遇与挑战》《法国视野——建筑设计展》等展览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创造性”。而在参加了中国文化年的数项活动之后,有不少法国人表示,感觉中国文化年的活动缺乏这种活力与创意,没有让人看到现代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事实上,中国文化推广品种与手段的重复与单一,早已不能满足世界文化市场的需求。多年来,在对外文化交往中,我们更偏重于表演、展览、举办活动等“动态”的展现方式,诸如出版、媒介合作等“静态”的传播手段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以书刊杂志为代表的传播形式,比之活动一结束,各方面的宣传也跟着结束的表演、展览等,其文化传播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其实更为强大。

  2005年,由英国年度最富创造力的出版商坎农格特出版社牵头组织,一项由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作家参与的全球性大型图书项目——“重述神话”正式启动。该项目将集中每个国家和地区最具知名度与艺术创造力的作家,在本国或其他国家的神话中自由取材,重新构造一部神话小说,但不能简单地重写,而要进行以神话故事为原型,结合作家自身的个性风格,进行颇具挑战性的再创造。中国的作家苏童、叶兆言、李锐等也参与其中,从2006年到2007年,先后推出了以孟江女哭长城为原型的《碧奴》、以嫦娥奔月为原型的《后弈》,以及以白蛇传为原型的《人间》,出版后均收到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全面地向世界推出外文版中国文化典籍的巨大文化工程,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工程。

  4. 推进文化的产业化,加强“文化营销”,使更多的文化产品通过市场渠道“走出去”。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实力”。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小,在质与量上均处于弱势,文化贸易逆差明显,这势必导致我在国际上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削弱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步伐,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树立我国和平发展形象、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战略选择。

  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润物细无声,无形而深刻。有人将战争归结为文化的对立和冲突,而文化交流却能消除隔阂。建立和发展友谊的桥梁,能促进相互了解,为经贸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为主导,民间交流为主体,市场机制为杠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使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相结合,文化外交与文化贸易相结合,努力扭转文化贸易的严重逆差,进一步开创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始终引领着当今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加强对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企业的培育,从整体上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力量。增强国际化市场运作水平,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拥有著名文化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经纪机构,支持它们到国外独立经营商业演出、展览业务,将我国优秀的艺术院团和有品位的艺术展览,特别是反映当代中国风貌的现代文化产品推介到国际市场。

  中非关系发展对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带来历史机遇、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之际,实施我国政府主导的全球形象推广战略,以及中国企业如何将企业拓展与文化交往相结合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要坚持以当今我国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对外文化交流由官办到官民并举、友谊之旅与商业之行并重,文化企业不断开拓商业性项目。

   “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舞表演艺术家朱明瑛结合自身体会谈到:对外文化交流有相当神奇的影响力。当年她的歌声在非洲各国引起巨大轰动,以至于我国家领导人亲口告诉她 “你的一曲歌声相当于我们援助一国”。她认为,对外交往中,文化先行、文化搭台、企业唱戏大有可为。

  中国企业:应有合作共赢的气魄和胸怀

  专家认为,一些跨国企业发展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一些成功的跨国公司在发展战略中倾注了对文化的关注、考量,即企业不仅仅依靠经济思维,也从文化角度思考,制订企业的行销推广战略。

  17年前,许多国家的诺贝尔奖得主聚集法国巴黎并发表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在联合国大厅里,赫然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国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