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什么


   “中国”一词的出现,不晚于西周武王、成王时代,《尚书》有记载,更有1963年陕西宝鸡出土的何尊的铭文为证。

  中国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都以为是“中央之国”的意思,其实不然!古汉语属于古汉藏语系,所以跟藏语一样有很多像倒装句似的宾动句法。如《论语.子罕第九》:“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诗经》中类似例子也不少,如《魏风.硕鼠》:“莫我肯顾”,“莫我肯德”,“莫我肯劳”;《小雅.我行其野》:“尔不我畜”;《小雅.正月》:“如不我得”,“亦不我力”等等。语言学家邢公畹先生曾经指出《诗经》中不少“中”字的“倒置”现象。例如《周南.兔且(上有“四”,音沮,捕兽的网)》:“肃肃兔且,施于中林”。“中林”为“林中”的倒置。《邶风.式微》:“胡为乎中露?”“中露”是“露中”的倒置(参见同诗下段的“胡为乎泥中?”)。《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中谷”,谷中也;《〔庸□〕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中河”即河中,等等。最好的例子大概是《桧风.羊裘》:“岂不尔思?中心是悼”。这里的“中心”,只能解释为“心中”。 由此推之,“中国”一名,原指“国中”,意为“国之中央”,也就是国都。《大雅.民劳》首节:“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便与第三节“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对文。郑玄《毛〔诗〕传》和孔□达疏均以此认为“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另外也有旁证:今天熟知的“中原”一词,用在《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毛传》即解释:“中原,原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