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天赋


 

  • 何谓天赋:基因环境双重决定
  • 2013年 来源:网络
       我之所以对关于天赋的科学感兴趣,是因为一些往事。我3岁的时候得了耳炎,手术后,我的语言学习特别迟缓。我被诊断为听觉紊乱,读了两遍三年级,被送进为学习障碍儿童开设的特殊学校,似乎注定了前程黯淡。

      我14岁时,一切都改变了。新来的老师点燃了我心里的希望,我开始想自己还能做什么。我决定开始学大提琴。我的祖父是费城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我们很快开始为加入高中乐队而努力。我沉浸在练习中,苦练几个月后,我成功加入乐队,并且胜过了好几年前就开始学习的乐手。

      后来,我拿了剑桥的硕士和耶鲁的博士学位,现在是纽约大学的一名心理学家。我早年的天赋一直没有被发现,还是说,我是个大器晚成的人?社会学和教育学认为,天赋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幼儿时期就发展起来。我的个人经历恰恰相反,也许我只是个异数?那么科学究竟怎样定义天赋?

      研究表明,天赋与练习之间的纠结比以往想象的更深。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做过大量实验,发现专门知识或技能的深度和广度,需要10年时间有意识的练习,还需要一位知识渊博的导师不断激励他挑战自己的极限。研究人员在许多领域对“十年法则”做过调查,包括医学、写作、音乐、艺术、数学、物理和体育等。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却表明,“十年法则”实际上只不过是个平均值,在艺术、科学、体育、领袖等领域都有反例。有些人花了远远超过十年的时间,才成为专家,有些人达到同样的境界,花的时间要少得多。比如,四次获得铁人三项世界冠军的克里西·威灵顿,在30岁之前他从未参加过职业竞赛,参赛后一年内就获得了世界冠军。

      许多人认为,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有了适当的条件会突然爆发,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天赋并不是出生前就包装好的,它需要时间来培养。从数学能力到勇气,没有一种个人特点是由基因决定的。虽然基因是蛋白质的编码,蛋白质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砖瓦,但它们离所谓天赋差了十万八千里。近年来最重要的发现是,环境能触发基因表达,我们走的每一步路都会改变身体细胞的组织结构。马特·雷德利说:“基因是经验的机制。 ”天赋在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天赋与练习互为补充,而不是互相冲突。基因就好像交响乐队里的乐手,互相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假如乐队面对毫无反应的观众,乐手就会感到扫兴,不再继续演奏和练习。

      我们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根据“经验产生驱动力理论”,基因直接影响天赋的机制是,促使我们选择那些会发展大脑神经结构的经历,从而使天赋往更高的水平发展。在温迪·约翰逊的理论中,这些个人差异包括动机、兴趣、注意力集中、性格、态度、价值,以及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基因间接地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到某些方向,使我们远离环境中的其他信息。人们之间的差异就在于什么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天性和后天培养的互动,在我们一生中不断加强。

      基因之间达到和谐,以及与环境相契合需要时间,所以有些天赋会在一段时间内被忽略。童年时代显露出来的天赋,在长大后也许会变成另一种天赋,因为不同的基因开始活跃起来。基思·西蒙顿指出,有天赋的艺术家也许会变成科学家,因为不同的个人特质在发展的不同时间显现出来。

      天才儿童当然存在。他们通常在10岁之前就达到成人水平,这些天才很早就被吸引到某个领域,他们就像激光一样集中精力,学习因此变得毫不费力。拿天才迈克尔·卡尼来说,他4个月开始说话,8个月开始阅读,4岁念完小学,6岁进大学,10岁大学毕业。他的父亲发现儿子有一种“学习的渴望”。心理学家玛莎·摩尔洛克说:“这类儿童的大脑需要学习,他们对智力刺激的需要,就好像身体对氧气和食物的需要。 ”

      戴维·费尔德曼和林恩·戈德史密斯,在调查了许多天才儿童及其家庭后发现,神童现象是许多因素幸运巧合的结果。生活并不是一场“零和游戏”。一些人显示了早年的天赋,并不意味着其他人的天赋不会在多年后突然爆发,所以谁也无法预言一个人最终的成就。

      相反,我们需要鼓励人们尽可能接触更多的领域。任何人无论年纪多大,一旦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学习的过程一定会事半功倍。所以,人们需要敞开大门等待机会。科学研究表明,我们都在某个专门领域有着超常的能力,关键在于找到天赋的最佳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