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绪恭书记举荐宋才发 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校史》


 关键词  宋才发;华中师范大学;校史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具有百年辉煌的历史。在我读书期间的校党委书记是刘介愚先生,校长先后为白瑞西和刘若曾先生。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占地面积 2000多亩,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以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为“源头”,以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始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为“起点”,以1924年在文华大学基础上建立的华中大学为“主体”,以华中大学、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等多元结合为“前身”。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在曲折发展中几易校名,1951年组建成“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1993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90周年校庆题词:“发展师范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努力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及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面,推行学分制、实行选课制和主辅修与双学位制。在学生管理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建立和健全了一系列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因而学校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弘扬了革命文化教育的传统,形成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为国家培养了18万多名优秀人才[1]

自古以来盛世修志。经过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呈现出勃勃生机和发展活力。因而高等教育写史修志的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教育部要求部属院校开始总结办学经验,组成专门班子着手进行写史修志工作。本来我于19823月至19843月被借调到湖北省人民政府工作,由于得到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的厚爱,认为我文笔比较好,在198298华中师范学院成立校史编写组的时候,尽管我人不在校内,仍确定我为4人组成的写作班子成员之一[2]。另外3位成员分别为历史系主任戴绪恭教授(后来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语言文学院江少川教授和政法学院邹孟贤副教授。这次组建的写作班子开展了一些富有实效的活动,譬如,我到北京大学校史办公室拜访了《北京大学校史》编写组的主要成员沙健孙教授[3],取回《北京大学校史》作为范本。我们就华中师范学院校史的编写进行了详细研究,我初步整理并列出了“华中师范学院大事记”。由于写作组成员都是非脱产人员,每人的教学任务都很重,大家断断续续地进行,19835月我把各位编写人员的书稿进行了统稿,共约8万字。因为对学校的历史“以何时为起点”?是以“华中大学为起点”?还是以“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为起点”争论不休。所以,校史编写出版工作暂时被搁置。统稿后的“校史稿”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三十年》,稿子交给校党委之后,写作班子未经宣布就自动解散。但是《华中师范学院三十年》稿本,为后来系统地编写出版《华中师范大学校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3年学校重新组建校史编写组。华中师范大学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组织校内外有关教育专家反复考证和研讨,并报国家教育部备案和认可,最后确定华中师范大学以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为源头。19933月校党政联席会议决定隆重举行校庆庆典,纪念华中师范大学建校90周年。由于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潜心研读过华中大学校长韦卓民先生的全部档案,撰写过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的中原大学校史,系统地查阅过《华中师院报》创刊以来的所有重要报道,参加过《华中师范学院三十年》的编写,属于对华中师范大学的历史比较熟悉的人之一。尽管我当时年仅40岁,却被校领导和教师们戏称为“华中师范大学的活字典”。因而19932月中旬,校党委常委又提议我进入《华中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考虑到学校历史跨度之长、学校前身渊源关系错综复杂,我确实担心自己年轻缺乏经验把握不准,加之承担的科研任务和研究生教学任务较重,我当时“拒绝接受”这项任务,真心实意地建议由熟悉学校历史的老同志去写。正在主持召开校党委常委会议的党委书记戴绪恭教授[4]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派人通知我赶到会场。他当着全体党委常委和列席会议校领导的面,一针见血地指出:“宋才发同志无论如何必须参加校史编写,这不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经验,更主要在于他是大家公认地为人正直、能够秉笔直书的同志,由这样的同志来主持校史编写,就能够实现最终写出来的校史客观公正,达到上面和下面两个方面都满意的目标。”他还发自肺腑地说:“现在离90周年校庆到来的时间越来越近,如果没有一个动手能力强、文字功力好的人来做这项工作,校庆的主要礼物之一《华中师范大学校史》就会落空,宋才发同志是最合适的人选。大家之所以不愿意参加校史编写工作,最主要的顾虑是‘怕得罪校领导’,‘怕今后领导给小鞋穿’;‘谁走在前面、谁走在后面’必须以文字记载为准,领导同志不要太计较这些。”中国的文人历来“士为知己者死”[5],况且我与戴绪恭同志还曾经在一起共同编写过《华中师范学院三十年》。既然校党委对自己如此信任和寄予厚望,对于我来说实在是没有任何退路了,只能够无奈地应承下来。这次校史编写工作时间紧、任务明确、分工具体、责任到人。319学校发出《关于校庆筹备委员会各工作小组名单的通知》(华师行办字[1993]22号)文件,明确规定由分管校庆工作的副校长汪文汉任主编、宋才发任副主编,拟定校史写作大纲,审定全书所附资料并负责全书的统稿和定稿工作。汪文汉副校长是教我大学本科写作课的教师,因而尽管由于他工作很忙,对校史编写实在无精力过问。但是师生情谊决定了我必须做到重大问题及时向他请示,具体工作事无巨细一揽子承担下来,义无反顾地带领编写组成员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以至于我累病了躺在校医院的病床上,仍然坚持一边打吊针,一边顽强地看校史稿的清样。终于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了书稿,赶在校庆前夕公开出版了《华中师范大学校史》。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在校史编写过程中,积极努力、密切配合,全身心支持我工作的写作组其他成员方燕、娄章胜等同志。

为写好《华中师范大学校史》精心策划、悉心设计。由于90周年的历史发展比较离奇、曲折和多变,三个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学校”又各具特色和富有个性,因而在华中师范大学校史资料收集、选材和写作的过程中,从一开始我就要求写作组成员,一定要严格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地写史;坚持厚今薄古,突出发展,体现特色的原则;力求做到事实确凿、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写出学校的特色和个性。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华中师范大学校史》只记载了学校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些事实。凡涉及到系(所)、有关单位的历史以及校友的业绩情况,学校领导采纳了我提出的建议和方案,即采取由各单位撰写成本单位的发展简史,经过校史主编副主编审定,汇编成《发展中的华中师范大学》一书,作为《华中师范大学校史》的必要和有益补充。待校庆100周年或者今后时间充裕的时候,由新的校史写作班子把这两本书的材料经过甄别和精选,再将它们“合二为一”为一本内容深厚的《华中师范大学校史》。因此,我们将撰成付梓的《华中师范大学校史》和《发展中的华中师范大学》,作为校庆90周年庆典的重要礼物,诚挚地奉献给在华中师范大学学习和工作过的校友们;奉献给那些曾经关心并为华中师范大学的发展做出过贡献的领导、海内外同胞及国际友人们;尤其是敬献给那些为华中师范大学的发展流过鲜血和汗水、争得荣誉的功臣们[6]。悠悠岁月,赫赫史册。撰写《华中师范大学校史》这段不平常的经历,练就了我动笔快、决定事情头脑清晰、处理问题果断的能力,对我后来担负的行政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受益无穷。

沐浴着新世纪的朝阳,华中师范大学迎来了它的百年华诞。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了《百年校史》(19032003年)新版本。由于我已调到中央民族大学工作多年,因而《百年校史》由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前任副校长汪文汉担任主编。他们在《百年校史》“后记”中慎重地指出:“这次重修校史,既吸纳了过去校史研究和编写的成果,又增添了校史研究的新成果”。“《百年校史》是在过去校史编写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我们对曾经主持或参加过校史编写工作的陶军、戴绪恭、宋才发,以及邹孟贤、江少川、张启社、方燕、娄章胜等表示敬意,感谢它们在不同的时期为校史编写工作所倾注的心血。[7]

(摘自宋才发著:《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6月版)

 

 



[1] 参见卢子洲主编:《发展中的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 华中师范学院:《关于成立我院校史编写组的通知》,见《宋才发档案资料》(二),宋才发于中央民族大学20022月整理装订,第23页。19821983年期间本人被借调到湖北省人民政府工作,担任副省长李夫全和教育厅长邹时炎同志(后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厅主任)的秘书。

[3] 沙健孙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副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党史学会常副会任全国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党史党建学科(学科评审组组长,中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教育部全国高克思主论课教学指会副主任委

[4] 戴绪恭1935年生,湖南岳阳人。195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1961196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历史学士学位,1984年任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19861216任中共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5] []刘向整理编辑,《战国策·赵策一》。

[6] 汪文汉、宋才发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校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400页。

[7] 马敏、汪文汉主编:《百年校史》(1903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097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