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二期《小说月报》简读


因为是春节,这期的小说月报拿到的太晚了,去了四次报亭,在15号才拿到,后来去母亲家,又把书忘在那里,耽搁了一天,从17号开始阅读,用了两天的时间,终于读完了。

第一感觉是很过瘾,相对第一期,好读的作品多了一些。

我先看的李治邦的《游离在伦敦和南京之间》,一来因为这篇小说我曾在《小说月报》的微信上读到一部分,二来我已经喜欢上这个作家的作品了。这篇小说可以说延续了作家的那篇《寂寞红杏》的叙事风格,很有阅读快感。我常常想,怎样才能让一个大学生变得成熟和有责任呢,那便是生活的变故。从司元建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当代大学生的缩影----当然是指那些生活无忧的大学生。文中的父亲笔墨不多,但是却很让人浮想联翩,甚至让人喜欢他曾经的生活和爱情。很喜欢标题中“游离”两个字的设计,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又惊叹的感觉。这篇小说我喜欢。

作为头条的《上海不是滩》,把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叙述得风生水起,通过陈元的引进与被迫出走,道出了人生的复杂和人和人的那种隔阂。一个外地人想融入上海的灯红酒绿,光靠聪明才智是远远不够的。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语言,调侃,戏谑,风趣,但又句句入心,处处体现出作家的机智,真的是看透了生活的本质。这篇小说体现了作家的写作功力,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会上2014年的各种排行榜的。

《乐园东区16303室》,把人性写得很深刻。一家人----其实不限于一家人,平时你好我好,但在利益面前,每个人都会变得自私和贪婪。小说的主人公无疑是个悲剧人物,用自己六年的牢狱之灾换来的一套房子,最后却没有自己的一个落脚之地。文中的几个人物可以说都具有代表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人物处处可见,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说得就是生活中的这些无耐和纠结。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和睦的家庭生活,可是在我们的每一个家庭中,这样的渴望却很难得,关键是人性的自私阻挡了这一切。这篇小说也凸现了作家的叙事功力,琐碎的生活本来不容易写,但作家做到了引人入胜,这便是成功。无疑,这是篇好小说。

田韬的《闹市口》开始很不容易进入,有些读者可能会有读不进去的感觉,可是等慢慢读进去之后,觉得还是有很多特色的。它让我们看到了老北京的生活场景和片段,有一种很温暖的感觉,语言上也是北京的味道。透过闹市口的繁华与冷落,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民族的精神。我想《小说月报》选它的理由也是如此吧。

短篇中,叶兆言的《再痛也没关》,写了社会的变迁和变化对一个从业者的影响。我觉得小说的主人公挺无耐的,作为一个最底层的从业者,本以为靠精湛的手艺可以立足社会,可是越来越浮躁的社会却把他推向一次次的失败。小说的笔触是散淡的,可是透过这种散淡,却能体会到作家对这个社会深深的悲悯。这两年叶兆言的短篇小说越来越精彩,期待他的下一篇。

《惊叫》通过一个悲剧让我们体会到了活着的艰难和亲情的重要性。《幸运儿和他的朋友》写了冷漠,这篇小说的叙述挺有特色的,人物多而不乱,能给人深深的思考。《三个男人》角度新颖,构思巧妙,尤其结尾,很有小小说的味道。其它两篇也很不错,从不同的角度和题材描述了我们这个多彩的世界。

总之,这期的小说很整齐,总体上很不错,期待第三期。

另外,在这期的杂志中,我又发现了一个疑点,不知道是否正确。在48页右列第四行,“有几次,他看见卡卡跟这那个小老板进出音像店”中,“跟这”是不是“跟着”呢?

1360字)(201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