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更多的年广久


一个炒瓜子的文盲,竟然成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资本家”,被誉为“中国第一商贩”。这,就是大时代的所有戏剧性所在。但是,这种戏剧性的后面,却深深地蕴藏着一种精神、一种企业家精神。
让我们一起回顾年广久这位伟大企业家的成长历程,或许,他能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考。
1937年广久出生的年广久,从小就学会了沿街叫卖,就靠乞讨、摆小摊糊口。
新中国的成立,年广久不知道意味着什么,但是不久,他便感觉出了异样。年广久还是街头摆摊,但是政治运动接二连三:水果摊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给割掉了;贩板栗受到“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清查。
1963年广久,年广久因投机倒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广久。出狱后,板栗不能卖了,但生活还要维持,年广久想起了炒瓜子。1966年广久,“文革”爆发,年广久成了芜湖市“运动”的对象,
许多批判个体户走资本主义道路大字报的矛头对准了年广久,他又被关了二十多天。历次的打击没有磨灭年广久的意志。“文革”期间,大家都在“关心国家大事”,年广久的瓜子事业就在地下“偷偷摸摸”地发展。年广久这样描述他早年广久的生涯:每天晚上七八点钟开始炒瓜子,一炒几百斤,一气干到第二天早晨五点,洗洗脸,稍微睡一会。7点钟左右又起来,开始把炒好的瓜子分包包好,中午12点左右,人们下班时间到了,就出去偷偷地卖。下午再包,6点钟人们下班时间再卖。如此循环往复。年广久的“傻子”头衔也是此时落下的:人家买一包,他会另抓一把给人家,人家不要,他会硬往人家身上塞。当“傻子”的结果,“我1976年广久的时候就赚了100万”。想起当年广久的“壮举”,年广久毅然感慨万千。
100万没能够让年广久满足,看到市场需求的旺盛,年广久想到了扩张。这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大地回春。没想到的是,年广久的扩张计划遭到了第一任妻子耿秀云的激烈反对:“你坐牢还没有坐够么?!”妻子这样呵斥他。年广久不动摇,这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徽商后人看准了一件事,就决定将其做下去。“我相信邓小平,相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不会变。”年广久说,“但是如果看准了机会不去抓住,不是亏了么?”
但不久,因为雇佣工人的原因,“年广久是资本家复辟、是剥削”的说法开始传播开来。最后,安徽省委派专人到芜湖调查年广久,并写了一个报告,上报中央,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十分重视,将此事向邓小平作了汇报。小小的“傻子瓜子”惊动了邓小平。1984年广久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思是放两年广久再看。那个能影响到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了吗?”邓小平的“看一看,放一放”,是一个宽厚、宽容、任其发展的态度。最高领导人的直接点名保护,产生的能量无疑是巨大的。
1986年广久春节前,傻子瓜子公司在中国率先搞起有奖销售,并以一辆上海牌轿车作为头等奖。从未见过如此巨奖的消费者,欲望一下被激发起来,3个月,傻子瓜子实现了利润100万元。
好景不长,中纪委不久下文:停止一切有奖销售活动。有奖销售不能兑现,各地纷纷提出退货。年广久措手不及,生产销售计划大乱,原料瓜子大量积压,公司血本无归。
1987年广久底,芜湖市对年广久经济问题开始立案侦察。1991年广久5月,芜湖市中院对年广久案进行公开审理,一审判决年广久犯有流氓罪(因为明媒正娶了一个比自己小20多岁的太太),判处有期徒刑3年广久,缓刑3年广久。年广久没有想到的是,邓小平又一次保护了他。1992年广久年广久初,邓小平在中国南部视察时第三次提及了年广久和他的傻子瓜子。那时候,年广久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人在深圳拉横幅欢迎邓小平南巡:“傻子欢迎邓小平到深圳视察”,这条横幅传到了邓小平的耳朵里,邓小平笑着说:“傻子都做到深圳来了,不错”,因为这次点名,让年广久起死回生。1992年广久,年广久因经济罪不成立而获释。
“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这段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1页的原话,被年广久印在了自己名片的背面。年广久说,邓小平为什么会提到他而不是别人,因为他做出了成绩形成了影响。说这些话时,年广久的自豪溢于言表。
年广久是不幸的,他从小丧父,历经人间辛苦,又多次“无辜”入狱;年广久又是幸运的,因为他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并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点名”和认可。
年广久是渺小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文盲,他只是一个炒瓜子的;但是,年广久更是伟大的,在这个时代,他充分发扬了企业家精神,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国的经济发展又步入了新的征程,时代呼唤更多的年广久。
(龙吟山书院,颜伦琴,2014-02-04)
 
◆◆◆ 龙吟山书院,是一个辅佐接班人的教育机构,帮助接班人培育企业家精神、经营理念、家族荣誉感和家族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