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善行能激活一大群人的善念,一次义举能激起一个群体的效仿。我们身边的好人,都是一些寻常百姓,他们正是展示着作为一名普通人身上的道德素质。他们是社会中最鲜活的教材,可亲可敬可学。这些人用自己的生动实践和鲜活故事,感动并影响着自己的身边的人,为全社会筑就着“中国梦”传播着正能量。他们的身上,不仅凝聚着我们社会道德和人格,体现了社会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尚德尚义”的传统文明的精神--
艾君:凡人善举,为中国梦加注道德正能量
(选自“光明网> 时评频道> 光明时评> 文化”)
http://topics.gmw.cn/node_49440.htm
去年,苏州市姑苏区开展的“尚德姑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主题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姑苏好人”,读着他们的故事,令人感动,也激发着社会积德行善,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的形成。
镜头一:30多年前,周桂芳拥有了一个乖巧可爱的胖儿子时,怎么也不敢相信儿子患有先天性疾病几近失明。母爱最无私的,为了给孩子治病,上海、杭州、常州等长三角地区无数的好医院都留下了她的足迹,给予她的是内心的失望;为了让儿子能像正常孩子一样长大成人,她陪孩子经常在普通人学校旁听了一晃就是六年,最后带来的是不尽如人愿,给予她的又是失败的打击,不得不让孩子重新入读盲聋学校,之后终于考进了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一名普通母亲,为不让孩子在黑暗中生活一辈子,30多年来,她陪同儿子不仅学会了求知、生活、坚强和独立,而今已经把孩子培养成为了一名按摩师。30多年来,周桂芳与儿子风雨同舟,履行了一位普通母亲抚养孩子成人的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唱响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母子连心”“母爱无私”的家庭美德之歌。
镜头二:16年前,时任东吴贸易公司经理的王良玉正如鱼得水在商海拚搏之时突然接到组织任命,被安排担任了桃花坞街道精神病工疗站站长。面对着几十个病人挤在阴暗肮脏的院子里场面,惶惑、不安之心油然而生。同时,也激发了她天生要强的斗志和潜能,誓要改变这种状况,给病人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了践行誓言,她一干就是十六个年头。16年来,她凭借一颗对事业的追求、对慈善事业的热爱,把这个残缺不全的工疗站,已经建成为宜居宜医、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残障人之家”。现如今,这个工作站已成为了苏州首家入选国家卫生部“686项目”的试点单位;病人也从最初的不足10人,增加到461人。王良玉用自己的行动和爱心,谱写出了“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美德的文明篇章。
镜头三:20多年前,正当青春好年华的邹锡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患上了尿毒症,一种绝望感涌上心头,她的丈夫夏小弟不仅给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也给予了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她感恩不尽。6年前,为了不再拖累夏小弟,邹锡娟和夏小弟离了婚,但夏小弟仍一如既往地像往常一样承担着丈夫的责任。俗言说,祸不单行。去年3月,夏小弟突然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生命危在旦夕。邹锡娟为了陪他走完最后的日子,便主动提出了要跟他复婚。她说:“我不能让他孤单地离去。”人的一生,不一定大富大贵才算得上是幸福,真正的感动,源自平凡的守候和相濡以沫的人生。邹锡娟与夏小弟患难夫妻感的感人故事,折射出了夫妻恩爱、平等忠诚、相敬相养的尚德家庭的夫妻美德。
上面三个镜头中的周桂芳、王良玉、邹锡娟等仅仅是此次“尚德姑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主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姑苏好人”的典型代表。他们或许就是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平常人,其身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用道德写下了传奇和光荣,用爱与奉献将人生演绎得有情有义,让道德的正能量得以传承。从他们身上,体现了人的诚信、善良、负责、宽容和大度,这既是强大而宝贵的推动社会和谐的正能量和基本力量。
一个善行能激活一大群人的善念,一次义举能激起一个群体的效仿。我们身边的好人,都是一些寻常百姓,他们正是展示着作为一名普通人身上的道德素质。他们是社会中最鲜活的教材,可亲可敬可学。这些人用自己的生动实践和鲜活故事,感动并影响着自己的身边的人,为全社会筑就着“中国梦”传播着正能量。他们的身上,不仅凝聚着我们社会道德和人格,体现了社会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尚德尚义”的传统文明的精神。
弘扬这些凡人善举,能够提升我们自身的道德品行,让每个人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才能汇集起巨大的推动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要发展崛起,文化道德是最起码的底线,也是兴国之魂。没有道德作为基础的法律都会是浮云。邓小平一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惜一段时间里,经济硬过头了,另一头相对软了,杠杆出现失衡,社会问题也就显而易见。
众所周知,道德是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用善恶荣辱等观念,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人们对一个人道德的评判,主要来自于其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人的道德好坏不是天生的,道德观念是受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要对他人及社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为适当而自发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对自己行为加以必要的约束,并引导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这就产生了社会对道德的需要。道德信仰问题,是人的自我完善、自我修养、自我成长、自我进步的主要动力和约束力。记得意大利的但丁曾说:“一个只是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知识固然重要,但社会更需要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一个缺失道德信仰的人,在社会上为人处世以及对待事物的判断就会处于迷茫、没有了自我的判断标准,对错不分,好坏不分,真假难辨。一个失去信仰、缺少道德、没有历史责任感的社会,价值取向往往就会受金钱利益所左右,拜金主义在社会上也会成为时尚。人们往往会变得爱钱享乐,不思进取,往往会怀疑压倒一切,将道德文明、社会良知、做人尊严、理想信仰以及国家和民族命运抛弃脑后。一个道德缺失的国家,则不可能有快速、持续、健康、持久的稳定发展的,也不可能有社会的进步与文明。
道德是社会法律之魂。没有道德作为基础的社会形态,法律往往也会缺少认可度、感召力和执行力。同时,法律的尊严难以得到足够的认识,也会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腐败问题。再好的法律一旦掌握在无德之人手中,则会变成为蹂躏善良、欺负弱者、践踏尊严、桎梏社会发展的枷锁。一个民族或国家要长治久安、要发展崛起,道德是最起码的底线,也是兴国之魂。眼下,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一定从面讲与社会道德缺失有关,而道德缺失之根源在于社会拜金主义盛行。在经济利益驱使下,道德、正义、责任的含义也在被玷污。善意与恶意、理性与狂妄、文明与龌龊、正义与邪恶、黑的与白的就失去分界线,往往迷惑着社会公众的视线,导致社会公众对真假、善恶、美丑难有准确的区分标准。
社会风气是我们每个人参与营造的,树立社会正气,可以从唤起每个人心底的正气开始。这就需要全社会更好地切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这说明,中央已认识到社会道德缺失而带来的社会危害性。一个民族要发展壮大屹立于世界,就必须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环境塑造人,环境也改变人。社会氛围如何不仅会影响民族的素质,也会影响民族的发展。对一个民族而言,精神和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民族缺少了精神的支柱,就没有奋斗的勇气,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同样缺少了道德的规范,就缺少做人的标准,缺少行为的规范。社会上就会邪气劲盛。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强调,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我们的国家要在近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就需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有良好的社会氛围。(选自2014年1月13日《光明网》光明时评)》艾君/文)
部分媒体报道中艾君关于劳模的观点链接
《把幸福给你》是最真实的人物写照 中国日报
劳动最光荣展示新疆劳动模范风采向劳动模范学习-新疆天山...
应评外国人当全国劳模吗 法制晚报
开放年代,评选“洋劳模”不是神话 南方报网
如何让员工在劳动中感受到“体面” 天津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