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习俗的形成脱离不开一定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质量的要求,所以,一种民间习俗形成和发展是也是具有一定时代性的。在时代发展变革中,一些旧俗会伴随着时代进步和文明发展需要或延续或摒弃或与新习俗兼容并举。从当今社会发展角度看,春节民间放鞭炮不仅造成严重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在放鞭炮的时候还具有很大的危险性,火灾伤人现象频繁。既然这种民间习俗对己对社会有百害无一益,那自然就属于一种陋习了
艾君:燃放烟花爆竹是否已是陋习,是摒弃还是守护?
(注:所有观点仅代表艾君个人看法)
今年1月14日下午,艾君参加了在中国煤炭大厦举办的“全国烟花爆竹生产消费专题座谈会”,生产企业、零售摊点、行业协会,安监、环保、教育、街道等方面代表以及民俗学家等就烟花爆竹生产消费进行了专题座谈讨论。会上,艾君针对春节期间民间集中燃放烟花爆竹这种习俗应该彻底禁放还是适当限放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在这里借博客艾君阐述一下自己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看法,供参考:
【艾君基本观点】
○艾君:个人认为,中国燃放烟花爆竹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其根源在于我们把燃放烟花爆竹作为了一种带有民间广泛性的习俗了,节日中民间的集中燃放影响了生活工作的环境质量、影响了多数公众的切身利益、影响了社会民众的身心健康,影响了社会安康以及和谐发展。
○艾君:个人认为,鞭炮生产企业非一般生活用品企业,从我国习俗看,它生产的产品是属特殊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上市都要孤寂多数民众利益和社会文明健康发展。一种文化产品上市一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造成危害时,那这种产品就带有“毒素”了,应加以管控和限制。
○艾君:个人认为,民间习俗的形成脱离不开一定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质量的要求,所以,一种民间习俗形成和发展是也是具有一定时代性的。在时代发展变革中,一些旧俗会伴随着时代进步和文明发展需要或延续或摒弃或与新习俗兼容并举。从当今社会发展角度看,春节民间放鞭炮不仅造成严重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在放鞭炮的时候还具有很大的危险性,火灾伤人现象频繁。既然这种民间习俗对己对社会有百害无一益,那自然就属于一种陋习了。
○艾君:个人认为,改变思想,转变意识,与时俱进,文明科学发展是首位。
○艾君:个人认为,对民间习俗的把控:政策上要科学,措施上要灵活,源头上要控制,行为上要规范。要地区有别、城乡有别,该停则停、该关则关,该禁则禁、该限则限。
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节日里尤其是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影响社会生产、生活以及人文化环境的综合问题。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现针对燃放鞭炮习俗给生活带来的是益处还是危害、燃放烟花爆竹是不是陋习、中国人为何要燃放烟花爆竹、如何正确理解鞭炮生产企业的文化属性、年味儿如何体现、到底应如何看待节日新旧习俗等问题,谈点自己不成熟的思考和看法。
问题一,燃放鞭炮习俗给生活带来的是益处还是危害呢?如何看待呢?
我个人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绝对意义上的文明习俗。民俗就是民间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它也具有时代性。文化是动态发展的、是具时代性的,每个时代的文化都带有这个时代社会发展影子,民俗文化也不例外,也具时代性。一种民间节俗形成发展,离不开这个时代劳动生活或社会发展质量。
记得2004年,据新华社报道,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发生过一起放烟花成“祸”花的事故。2004年1月22日凌晨,李某夫妇读初中的女儿小雪在院外看放鞭炮时,贾某等3人正在院外放爆竹。突然,邻居们发现小雪倒在地上,头部被落下的鞭炮炸伤,马上将她抱回家中。李某夫妇连忙将孩子送往医院抢救,终因伤重抢救无效死亡。李某夫妇认为,贾某等人在事发当时正在小雪被炸的地方附近放鞭炮,燃放的礼花弹和二踢脚与小雪衣服上残留的化学成分部分相同,他们3人的行为属于共同危险行为。李某夫妇诉至法院,请求判令3人赔偿死亡赔偿金等各项损失共30余万元。最后,法院判决贾某等人连带赔偿20万余元。
为了守护习俗去放鞭炮而炸伤别人导致他人死亡。这个事例说明,不仅仅是影响了公公环境的质量,也在影响着他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
据资料显示,2013年大年三十晚上,北京放鞭炮死了1人,伤了270人。其中数人摘了眼球。
在当今城市化生活文明中,说起放鞭炮,每年过春节许多人尤其有病人都头疼、头皮发麻。过节的鞭炮已成许多人心头之疼。尤其是城市,随着现在人口密集的已经无法承受之重,还要在城市放鞭炮,危险系数极大,年年死人年年伤人。
燃放鞭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危害,例如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在放鞭炮的时候还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燃放鞭炮时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例如: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硫化氢(H2S)、一氧化碳(CO)、可吸入颗粒物、亚硝酸盐(NaNO2)等。燃放鞭炮时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而且会产生噪音污染。燃放鞭炮所发出的噪音对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它不仅会损害我们的听力,还会损害人的心血管系统;它不但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还会影响睡眠、造成疲倦等。燃放鞭炮也会造成火灾和人身伤害。
问题二,中国人为何要燃放烟花爆竹?不燃放就会过不了年吗?
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对文化娱乐的享受品位提高,现代人放鞭炮也呈现出多样化、普遍性态势。而在现代,华人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鞭炮,特别是在春节期间,鞭炮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以至大厦落成、商店开张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以放鞭炮来庆祝。甚至在很多地方老人去世也会放鞭炮,但不是为了庆祝,各地的习俗不同。鞭炮的用途也不同,但大多都是为了庆祝。
中国人为何要放鞭炮?有人说放鞭炮是个人信仰自由,也有人说放鞭炮是为了传承古老中华文明,还有人说放鞭炮是民间避邪讨吉利的习俗不能破等等。
可传承一种古老的中华文明不是都要去实践,传承的方式有许多种(记载、保护或者意识上重视)。若为了避邪讨吉利,可民间的此类习俗有许多种,当一个人的爱好或者一种习俗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无一益处的时候,无可厚非已是一种愚昧的陋俗。
那么鞭炮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习俗?据说,鞭炮的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鞭炮的起源问题社会流传很多,在学术界、民俗界也有不同的看法。这从我国各地流传至今的不同称谓见可见一斑。“爆竹”“爆竿”“炮仗”、“编炮”一直到“鞭炮”。
现在社会对鞭炮认识的普遍看法是用于驱魔避邪或者寻求吉利。这是因为南北朝梁朝宗《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关于春节为何要燃放烟花爆竹?已经被民间艺人编造的五花八门,甚至编造除了一个被广为流传的“年”的动物的故事,网上资料很多,在此不去重复。但传说毕竟是传说,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有的是娱乐性的是缺少历史依据的。
我个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在民间百姓中广为流传的春节放火药鞭炮历史不可能太久远。我不否认个别地区或者个别范围内,春节放火药鞭炮历史可能长一些、范围可能广一些(因民间取材方便、技术工艺成俗)。因为,中国之大、民族众多、地域之广、范围之广,习俗很难形成具有广泛意义上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在民间百姓中广为流传的春节放火药鞭炮习俗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火药要广泛普及起来才能成俗,鞭炮厂家要广泛普及起来才能成习,百姓生活要得到提高才有能力购买燃放而成年俗。
有人说,鞭炮也不是什么习俗,古代基本没有炸鞭炮。古诗中“爆竹声”是烧竹子声音,不是现代火药硫磺鞭炮。老人也说以前基本没人炸鞭,只是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多起来。影视剧对鞭炮有推波助澜潜移默化作用。我个人认为,这些分析也不无也有道理。
实际上,我国许多现在似乎被广为认可或者成为全民族、全国性的习俗了,过去根本不存在成为普遍性节俗的条件。不仅因为,历史的中国许多时期处在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民族众多各有族规或者生活习俗,在节庆方式上各不相同,存在着许多节俗庆典方式。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古代文化思想上我国不同的地区还受“法儒墨”等以及外来的“宗教”思想的教育影响,所以,长期以来这些思想还存在差别,没有有机结合起来,这在民间生活中的百姓中的民俗文化也难形成民间文化的一致性。另外,受经济条件、传播手段、流通方式的限制,一些像春节放火药鞭炮这种习俗也难在全国形成一致性。
燃放烟花爆竹之所以现在似乎成春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了,应该是近现代的事。
其一,一些春节相关的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的出版发行,起到了二步信息传播作用;其二,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专家以及民俗书籍观点和内容的被媒体的广为传播,起到了弘扬作用;其三,影视剧导演把春节、婚丧嫁娶燃放烟花爆竹方式放入剧中,在民间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其四,从民国至今,全国庆典活动、节日放燃放烟花爆竹对民间民众潜移默化的影响。
无论如何,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它标志新的一年春天的到来,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春节也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全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例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年画、守岁、爆竹、拜年等春节习俗,也有蒸年糕、包饺子等过年食俗。
当然关于鞭炮起源所谓传说很多,但传说毕竟是传说,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有的缺少历史依据的。
问题三,如何正确理解鞭炮生产企业的文化属性呢?
那么,鞭炮生产企业为何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我个人认为,这类企业不是一般的生活用品企业,其实它生产的产品是属于特殊的、独特的文化产品,它的存在是在无形中传播和影响着一种民俗文化的延续。文化是动态发展的,一个时代的文化必须与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相合拍。我国有些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民俗文化,从时代文明发展角度看,有的是愚昧的、落后的、阻碍或影响社会发展的,这种民俗文化自然属于陋习,理应规范、引导、限制,让其进入有续的、科学的发展轨道。
任何文化产品,都不可能不顾多数民众利益、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方向、民族的责任感和社会的使命感,一种文化产品上市一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造成危害时,从某种意义上说,那这种产品就带有“毒素”了,应该加以科学管制、引导、规范或限制。
鞭炮生产企业非一般生活用品企业,从我国习俗看,它生产的产品是属特殊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上市都要顾及多数民众利益和社会文明健康发展。
问题四,我们是否还要去守护节日里民间燃放鞭炮这种习俗呢?
中国人有个传统,过年过节时都要燃放鞭炮,一方面显得喜庆,另一方面中国人认为可以驱邪,这个传统一直沿用至今。市面上的鞭炮各式各样,很受欢迎。可是,在你享受那噼里啪啦的声音给你带来乐趣的时候,你是否认识到燃放鞭炮给你、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危害呢?
的确,从现今社会认知看,春节放鞭炮已成为民众普遍认知的我国欢度春节的习俗方式。表面看,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以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习俗,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才会有目标可循、有标准可言,才不至于走入愚昧、落后的传统文化里的那些糟粕束缚之中。例如,当然有些地区流行的“放鞭炮”“大拜年(除夕夜给长辈磕头)、祭鬼神”等春节习俗,很难融入这个时代的理念和科技的发展需求,应该抛弃或者以别的方式取代。21世纪后,人们过春节更多地追求的是自由、快乐、奔放和自然。这是人的行为价值的取向。
放鞭炮习俗到底要不要守护?
我个人理解,节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过节习俗,是具一定流行范围.时间或流行区域意识行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节俗一直以主题不变应形式万变中。年味儿也无绝对化浓与淡,因新旧习俗的确无法比较。当一个时代变革,自然会带来生活方式改变,也会带来新旧习俗碰撞变革,一些旧俗消失日也是新俗诞生时。
民俗就是民间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具有时代性。习俗起源还需考证,但一个民族倘若对旧俗过于迷恋,说明还需改造。用发展的眼光看一些不合时宜的旧俗即可。在韩国、日本、台湾等地区或国家,寺庙里也禁止烟火了,可以用鲜花。所以,还应该与时俱进看问题。我曾经说过,文化是动态发展的、是具时代性的,每个时代的文化都带有这个时代社会发展影子,民俗文化也不例外,也具时代性。一种民间节俗形成发展,离不开这个时代劳动生活或社会发展质量。如,倡导生态文明今天,放烟花爆竹这一节俗,已不适应当今城市文明,应成过去时。
其实,鞭炮也不是什么习俗,古代基本没有炸鞭炮,古诗中”爆竹声”是烧竹子声音,不是现代火药硫磺鞭炮。有人说,放鞭炮为了衬托年未儿?个人认为,善忆过去谈年味者,往往是老人在恋旧梦,也有守旧学者复古心。其实年味儿只是形式。当今人们文化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年味儿不能守护在传统字眼里忆过去,对其理解要与时俱进,赋予它新的内涵!古人过年只是那个年代生活习俗的自然流露,今人过年莫成模仿古人习俗生活表演。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放鞭炮这一习俗实已是过去式,年味儿需赋予新的内涵。在倡导生态文明、低碳生活、绿色环境的今天,放鞭炮这传统旧俗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尤其是城市文明需要了,理应成过去式。过年追求是年的内涵和主题,在人们文化需求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找回年味儿要改变对传统年味儿的理解,赋予年味儿新的内涵,这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理念。
民间习俗的形成脱离不开一定时代人们的劳动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质量的要求,所以,一种民间习俗形成和发展是也是具有一定时代性的。在时代发展变革中,一些旧俗会伴随着时代进步和文明发展需要或延续或摒弃或与新习俗兼容并举。从当今社会发展角度看,春节民间放鞭炮不仅造成严重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在放鞭炮的时候还具有很大的危险性,火灾伤人现象频繁。既然这种民间习俗对己对社会有百害无一益,那自然就属于一种陋习了。我们是否还要去守护这种习俗呢?
我个人认为,对于春节民间广泛性地燃放问题,全社会要改变思想,转变意识,与时俱进,形成共识,把健康文明科学发展放在首位。作为政府部门,个人认为,要对民间习俗有科学的认识和合理的把控:政策上要科学,措施上要灵活,源头上要控制,行为上要规范。要地区有别、城乡有别,该停则停、该关则关,该禁则禁、该限则限。
问题五,年味儿如何体现?我们到底应如何看待节日新旧习俗呢?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的:“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的要求很明确,新的年俗需要培育,我们要培育弘扬、兼容并举那些带有进步意义、文明意义的民俗文化。
从经济层面看,人们生活富裕了,对于过年的吃好穿新不再有强烈的向往;从文化层面看,随着时代的变迁,意识的变革,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对文化的需求品位也在改变;从生活习惯层面看,传统的春节是一个真正的“悠长假期”,而如今生活节奏加快,不可能再出现以前那种进了腊月就举家热火朝天准备过年的场景。
年味儿,最主要的内涵是人情味,春节这几天里全国几亿人不顾一切往家赶,图的就是个阖家团圆,‘年味儿’淡与不淡,要看家庭团圆这个主题是增强了,还是淡漠了”。
对于传统过年习俗的变化,传统的年俗并没有没落或消亡,而只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变化了、发展了,备年货的习俗没变,只是现在可以选择从网上买年货;拜年的习俗没变,只是现在用更为便捷的形式。
对于放鞭炮、大吃大喝、压岁钱攀比等现象,我个人认为,这种活动缺少了节日的团圆文化内涵,陷入了一种庸俗的民俗观念之中,不值得提倡。虽然过年放鞭炮、讲究吃喝、给晚辈压岁钱是一种习俗,但这种习俗应该建立在节日文化的基础上。当下,如何把年过得既有“年味儿”又符合当代需求,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好的习俗,群众喜闻乐见的习俗应该得以延续,比如元宵赏花灯,这是对文化自觉的唤醒,“民俗是人们的共同约定,随着时代也要发展,像近期北京搞的网络庙会,就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产物,很有借鉴意义。
当写贺年信被贺年片取代、贺年片被寻呼机短信取代、寻呼机短信被手机短信取代后,伴随着电脑在人的生活里的广泛普及,电子贺卡已经不仅仅是年轻人的贺年形式,而成为社会广泛应用的贺年方法。春节看电视的人数也急剧减少,众多的人走进互联网看精彩大片、交流感情、玩网上游戏,家庭年饭逐渐被包房年夜饭所代替,许多人约上家人或者朋友春节去泡酒吧,书吧、网吧、玩具吧、咖啡吧、茶吧也是一种新的过节方法。旅游过年的形式更是各具特色,去东北纵情冰雪中、去海南洒脱椰林中、去云南狂欢篝火中……当然去体育馆参加体育活动、去健身房健身、去书城畅游书海都是现代人闹大年的新时尚。可见,过年未必非要放鞭炮。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意识的转变,现代人越来越倾向于把春节的几天假期当做一段假日来放松身心,一些形式上的活动越来越淡化了。现代化改变人们的观念,我们不应该把这些变化称为传统的失去,并为此而感叹,而应该把这些变化称为传统的更新。从远古到今天,人们的进步不是固守已有的传统,而是变革传统。
其实,年味儿没有绝对化的浓与淡,因为新旧习俗无法比较。当一个时代发生变革,自然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带来新旧习俗这种文化的碰撞,一些旧俗消失之日也是新俗诞生之时。其实,春节就像小时候手中玩的那块橡皮泥,只要想象力够丰富,你可以把它变成任何你喜欢的样子。
总而言之,年味浓淡与放鞭炮无关。我们讲的节俗就是国家的一种习惯或风俗,是一定流行范围、流行时间或流行区域的意识行为。实际上,我国的节日习俗一直处在以不变应万变的发展中。不变的是春节追求“吉祥、平安、喜庆、团圆”的节日主题,而变化的是让春节文化永远跟上时代的发展节奏。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不变的是过年的内涵和主题,改变的是过年的形式。尽管老祖先留下了这种放鞭炮的春节习俗,但也不要在形式上过分迷信或崇拜,而应该在追求节日主题不变的前提下,给春节增添一些和谐气氛。年味浓淡也不是以放不放鞭炮来衡量的,年味本身是个无法比较的话题,如何比较、从哪些方面比较都没有一个标准。文化是动态发展具有时代性的,放鞭炮节俗已不适应当今城市文明,应成过去时。百姓还需本着“吉祥、平安、喜庆、团圆”的主题过春节。
在对于传统习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我国民俗界、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复古观点。一谈到民俗、谈到保护,似乎就是恢复和复古,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是传统的都要保护传承,甚至在一些地方、在一些民俗学者的理念中,把封建迷信的礼仪礼俗都要恢复,这种思维意识不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理念。一种观点就是科学地保护理念。此种观点,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与时俱进的思维和价值观去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在对待传承与保护问题上,我个人观点,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精华,有科学的,也有愚昧的;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有对现代化建设有启发指导意义的思想理论,也有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约束、阻碍作用的。保护传统文化不是就不要讲科学,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的东西应该吸收借鉴,不是复古,对于不科学的有害于人的思维意识和社会进步的理论和行为,该保护的就记载后发展下来,不该保护的就记载后完全抛弃,而不是只要传统就采取复兴、复古的观念和做法。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才会有目标可循、有标准可言,才不至于走入愚昧、落后的传统文化里的那些糟粕束缚之中。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多了,不能仅仅因为是传承下来的东西就姑息它。民俗保护的方法也有好多种,写入教科书,录入电视片,放进博物馆等,这些都是手段。(艾君/文,2014年1月15日于北京天为堂)
附:《中国安全生产报》1月16刊登的《寒冬笼罩,烟花爆竹行业
何去何从—烟花爆竹生产消费座谈会发言摘录》里艾君发言观点
据1月16 出版的《中国安全生产报》报道,2013年春节期间,烟花爆竹销售就开始遇冷,整体下滑20%到30%。随着勤俭节约之风的盛行,民众对安全、环保的日益关注,少放、禁放呼声更高。今年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的销售与燃放会不会更加寒冷?这种变化对整个行业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烟花爆竹行业又将如何应对?
1月14日24时起,北京马年烟花爆竹正式配送进城,而关于今年春节烟花爆竹燃放与否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14日下午,生产企业、零售摊点、行业协会,安监、环保、教育、街道等方面代表,以及民俗学家、媒体记者等,就烟花爆竹生产消费进行了专题座谈。会上,对应该彻底禁放,还是适当限放,产生了很大的争议。
以下是1月16该报刊登的《寒冬笼罩,烟花爆竹行业何去何从——烟花爆竹生产消费座谈会发言摘录》里艾君与北京市熊猫烟花有限公司总经理潘迪辩论的部分观点。
【争鸣】燃放烟花爆竹是不是陋习?
艾君:当一种习俗在某一个时间、地域内,危害了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安全时,它就是陋习。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就是这样,像公共场所吸烟一样,应破除这种陋习。
潘迪:巨大的市场需求代表了民众的心理需求,除夕三件事——包饺子、看春晚、放爆竹。难道刀子杀人,还不允许卖刀了吗?从发明火药开始,烟花爆竹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品而存在,如果把燃放烟花作为一种陋习,一刀切地禁放,那真是有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艾君:那活字印刷术被新技术替代的时候,会不会觉得我们失去了一项四大发明?不会的。
潘迪:活字印刷术被新技术替代了,但是烟花爆竹目前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十年前,北京禁放,现在限放,为什么?有需求,正常渠道满足不了,他就去购买非法产品,危害更大。时至今日再提禁放,是伪命题,我们必须面对现实需求。
艾君:限放,受控的是我们这些可放可不放的人。从外省拉回一大车“黑花炮”半夜燃放的大有人在,他不是素质低,是从小养成了听“响”的这种习惯。习俗的发展不是一天两天的,既然它影响了这个城市的综合发展,就不能为了个别人的爱好而放纵。
民俗保护方法,其实很多样?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多了,不能仅仅因为是传承下来的东西就姑息它。民俗保护的方法也有好多种,写入教科书,录入电视片,放进博物馆等,这些都是手段。—民俗学家 艾君
艾君部分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