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地删除网友对两会的讨论的发帖,有时候似乎并不妥当。即使吉林省省委书记王儒林在两会期间的发言,被王岐山叫停,博客与论坛里出现讨论的帖子也是正常的。据腾讯观察,事实上,这已不是王岐山第一次叫停别人发言。2012年两会,王岐山在参加山东团第五小组谈论时,曾打断烟台市委书记张江汀的发言,直言“这些话全是浪费时间的”。“王岐山副总理来听取小组讨论,与我们共商国是,我们感到非常高兴,非常温暖,备受鼓舞,深感振奋,我提议以热烈的掌声……”张江汀的话还没说完,王岐山就幽默地说“这些话全是浪费时间的”。另外一次就是,一次反腐工作座谈会上,第一位发言的专家开头提到“尊敬的王书记”,话没说完,就被他打断,他请在场专家少说客套话,言简意赅。并要求专家们,尽量少用讲话稿,要多提观点,因为专家们提交的资料他都看过。王岐山曾表示:“参加王某人的会,不准念发言稿,要学会深刻思考。”
11日,腾讯新闻综合中新网、瞭望、人民网报道王岐山“叫停”吉林省书记王儒林讲话发言的新闻时用的标题是《两会上如何发言才能不被打断》。11日中国经营发布的消息【王岐山“叫停”吉林省委书记】又是这样说的,王岐山昨日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在他发言结束后,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总结发言,王岐山要求"讲短点",王儒林回答"可能短不了"。王岐山指着王儒林手中的稿子:“我刚才又没稿子,你怎么知道并事先打印出来那么多呢?这不是形式主义么?你不用念了!”
另外,腾讯还观察到,除了王岐山,在开会或听报告时打断他人发言的领导人并不少。“不要光表扬政府!”2014年新年前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天津考察民生工作时,打断了天津某企业负责人的话,追问:“有哪些政策可以调整?”2013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到深圳调研,当TCL董事长李东生汇报工作称呼“委员长”时,就被他打断,“叫‘老书记’就行,叫张德江我就更高兴了。”有时领导人打断话头,是为了表示“力挺”。2010年9月,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到新疆考察科技工作,当新疆农业大学姚新奎教授说:“恳请各部门继续对新疆马产业予以支持”时,刘延东打断道:“不是继续支持,而是加大支持的力度!”
腾讯称,开两会时,领导人也对记者相当体恤,甚至不惜打断代表讲话。2007年十七大期间一次广东团会议,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就曾打断李鸿忠发言,让留更多的时间给记者提问。此外,领导人打断别人发言很正常,但被打断的情况也并不罕见。除了做重要讲话时被听众掌声打断外,习近平、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等人,讲话时都曾被意外打断,打断他们的,有其他领导人、媒体大亨,甚至普通群众。腾讯举例,2013年两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在谈到城镇化时被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劳动模范、民营企业家肖安江突然打断,肖一口气提了五条建议,现场人员拦都拦不住。这时李克强示意道:“不要干扰他发言。”
即使国家主席习近平也曾被普通百姓打断。2013年11月,习近平来到山东临沭县朱村“老支前”王克昌家看望。习近平说,我们这一代、下一代都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让老区人民更幸福。喜欢看电视的王克昌突然插话:“总书记讲话我天天听。”习近平没生气,反而回应说:“请你批评指正。”
据此,腾讯援引有媒体的总结称,领导人打断对方发言的情况,一般集中在会议和调研两个场合,而用意,除了拒绝恭维外,归纳起来还有现场支招、表示力挺、解释情况、为记者“说情”等。王岐山几次打断他人发言除了“拒绝恭维”,还曾普及金融学知识。2002年两会,李瑞环还曾“呛”贪官,他对时任天津经开区管委会主任皮黔生“考问”天津交通高速规划问题,让皮黔生“着实痛苦了一回”。2008年,时任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皮黔生落马,后被判处死缓。这些有趣的细节,展现出领导人真实、亲民的一面,亦透露出他们的关注重点与个人风格。难怪有媒体称,领导人打断对方讲话的方式,打断后的解释,均能体现出个人性格。
笔者注意到,对于王岐山打断王儒林的讲话,有人借美剧《纸牌屋》评价称,看过该美剧的人或许会感叹,美国的官员们一个个太能说了,都是即兴发言,简短、幽默、又有料。现实中的美国政客们其实也差不多,过不了即兴演讲和辩论这一关,基本没法儿在政界立足。但将视线拉回到中国,情况便全然不同了:大会小会,各种场合,领导们手执或长或短的打印稿照本宣科的场景已让人们见怪不怪。
于是,这名观察者还对官员不照着稿子念行不行,作了情况说明,一是,在下属面前——行。他说,这样的场景或许都不陌生:在一个会场或议事空间,说话最自如、最生动、最放得开的,往往是官儿最大的。他们即使口才再不好也无须发言稿,他们在这样的空间里享受着最大的话语权和自由。而与在下属面前行相对应的,则是在领导面前不行,手握发言稿战战兢兢生怕说错话的,往往是下级官员;第二情况:在相对重要的场合——不行。他说,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下,人们常常会从官员的讲话中捕捉到政策走向、人事变动等重大信息,这反过来又促使官员们说话格外谨慎,确保滴水不漏,此时,照念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成为风险系数最低的选择。那么,第三种情况:在属于应酬性质的非正式场合——不行。许多官员会被邀请出席这样那样的仪式和活动,即便对这些活动和领域一无所知,也需要给出有水准的贺词和表态,这个时候照着“笔杆子们”写好的稿子念念,既稳妥,又省事。
就此,这位观察者如此说,对比这些有趣的场景可以发现,官员是否照着稿子念绝不仅仅只是个人水平、个人意愿和偷不偷懒的问题。水平再高,语言能力再强,在“该念稿子的场景”,还是得老老实实拿起稿子念。譬如村支书在自家村委会上可以侃侃而谈,但到乡里开会面对乡长和众多和自己一样的村支书,就很难即兴发挥了。某种意义上,官员手中一份份小小的讲稿所折射出的,是现实权力生态、议事民主氛围和官场空气。而照念发言稿的状况不改变,又会造成干瘪、低效的话语泡沫叠加,甚至成为滋生虚假、敷衍的官场习气和强化权力等级观念的温床。
眼下,包括王岐山在内的中央领导已开始打破这一怪圈,为营造一个平等、高效、务实的议事环境和权力生态而率先垂范。中央领导带了头,各级官员也该尝试着摆脱发言稿的束缚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却是一件值得去做和必须努力做到的事情。(文/梁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