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紧张。
我每次上台前都会想上厕所,而且无论我准备了多么精彩绝伦的演讲稿,在场上都只会依赖于临场发挥而已,但这种即兴演讲不总是精彩。为此,参加辩论赛时的辅导老师感到万分头疼。于是乎,有次她为我准备了一篇非常完善的总结陈词,我也认真背诵记忆。可是就在四辩的我需要巧舌如簧的时候,我的大脑突然一片空白, 瞬间手汗都下来了。我觉得舞台上的灯光实在太亮,天花板似乎略微变形,人体仿佛正离开地球表面;吸的那口气就卡在喉咙里面,胸腔和喉部的肌肉无法放松,于是话筒里的声音颤抖了起来——上帝,我竟然chocking了。。。
我感觉我沉默了一个世纪才把这口气呼出来,我用力眨了一下眼睛,随后按照自己的脑子总结陈辞,老师那篇稿子,也就成了废纸。我们队伍因此止步晋级。这就成了我有史以来最失败的公开演讲经历,每次想起来我都想切腹谢罪。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我这样相似的经历,我想不在少数。因为在那之后不久,CCAV砖家“结巴帝”的视频就走红网络了。说实话,我非常能理解他当时的状况,这种现象,就叫做“chocking,阻塞现象”。松鼠会有篇文章讲到过紧张时候的阻塞现象。
但就像我开头所说的,人人都会紧张。就连女王麦当娜都表示, 她为超级碗总决赛的表演紧张不已。但是,有些人只要遇到公开场合就紧张,哪怕只是兄弟几个踢场球,姐妹几个唱个歌,同事之间喝个酒这样的场合,都会紧张的言语不能,冷汗直冒,然后渐渐地,变得离群索居,孜然一身,痛苦万分。这种无时无刻的紧张感,成为整个生活的障碍,这种障碍,现在叫做“社交恐惧症”。在将来要更新的DSM-V当中,他将被更名为“社交焦虑障碍”。
SAD是很多运动员的噩梦。比如“脱靶王”马修-埃蒙斯,每次到最后一环都会打到别的宇宙去,比如橄榄球运动员瑞奇-威廉姆斯,因为这个障碍,不得不终止了自己的职业橄榄球生涯。事实上,根据DSM的统计,12.1%的人口受到SAD的困扰,患过短期SAD(一年之内好转)的比例是6.8%。这使得SAD成为了仅次于“特殊恐惧症”的,最流行焦虑症。而且,这个病症的男女比例基本是1:1,也就是说,女生在SAD上不是专业户,很多男生也非常恐惧社交场合。相对于老年人,更多的年轻人 挣扎在SAD的泥潭中,而且许多病例都在青春期时开始发现症状。介于这毛病的苦逼性质,大多数患者也都是苦逼的单身。而这些患者当中,只有45.6%的人在一年之内寻求过专业帮助。
比起“阻塞现象”产生的原因(太过注重于自身表现本身),SAD的病因,临床上大多人认为,患者拥有太敏感的知觉系统,和太高的自我要求标准。实验证明,SAD患者更容易在一堆表情中分辨出“失望、愤怒、伤心”这样的表情,而且,在回忆的时候,也比普通人更容易记住这些消极表情。也就是说,这类人非常容易进入一个自我谴责的状态,他们在公众场合的时候,会异常敏感地注意周围人的反应,并且担心他们会对自己评头论足。有理论认为,这种表情识别记忆的能力,是一种生存优势,因为拥有险恶面相的人,很有可能会伤害到你。所以,这种因为优势而产生的缺陷是天生的。这理论也有些证据,2010年完成的一个研究发现,4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够分辨出各种表情,并且对这些消极表情很敏感的宝宝(他们所谓的“Shy Baby”),更容易在将来患上各类恐惧症。
当然,最经典的解释恐惧症的理论还是条件反射理论。患者因为某次亲身经历,或者是目睹别人经历的失败表演,心理产生了一个“警报系统”,于是下次只要碰上公共场合,心理就会发出“假警报”,然后SAD就找上门来了。
如果说,常人因为紧张产生的阻塞现象是座泰山,通过经验、练习和努力就能翻越过去,那么SAD就是大西洋,穿越它,你需要一艘船。
近年来,有临床心理学家升级了普通的CBT来治疗SAD(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认知行为治疗),融入了角色扮演和情景演习,并且变成了小组式的治疗方案(CBGT,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一群患者聚在一起,模拟一个公共场合,扮演场合中的各种角色。在治疗期间,治疗师往往会故意添加一些令人紧张的因素,让整个角色扮演的过程高潮迭起,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对于青少年的治疗,往往还会让父母参与其中。于此同时,各种治疗SAD的药物也被陆续认可。许多beta-blocker类的药物(降低心率、血压类的药物)似乎对治疗SAD有显着作用。而把CBGT和药物结合起来的治疗方案,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功。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比起单独用药,单独采用CBGT要更有效,因为无论是想打破条件反射的怪圈,还是想成为一个社交高手,成功的社交经验才是关键。不光是作为表演者的经验,作为观众的经验也很重要。一旦参与在更多,更大规模的社交活动中,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么多在场的人,在注意你的,其实没有几个;看到你出丑之后又恶言相向的,更少之又少。
我突然想起Eminem出演的电影《8 miles》。他在第一次rap擂台的时候一句话都没念出来,然后全场嘘声,最终黯然离场,并且表示不会再唱歌,也不愿意回到舞台上。但故事最后,他还是回到当年那个擂台上,面对着当年奚落他的观众,那个嘲笑他的对手,先发制人,让对方成为了那个“无语凝噎”的失败者。所以,决心才是关键,想要站多高,多么想要站得高,这些决心最终会带领你穿越那个“大西洋”的!!
有人等我更新么?有么?如果有这样的亲,我非常抱歉,回到家之后懒散的状态,和后来实习之后忙碌的生活都没有给我太多的空间来更新日志或者写别的文章。不过,就以这篇东西宣布,新的果壳生活再次开始了!!!非常欢迎大家再次关注!!!
去年修了实验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今年的课延伸的非常广,从比较文学到人类记忆到爵士乐,如果学有心得,我会非常乐意分享给大家的,所以,大家大概会在别的小组看到我。哈哈。
以上内容转载自:http://www.bjdfmz.com
临床心理的纸上谈兵——焦虑症家族(四)社交恐惧症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