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浑流写性灵
———读《中桂书画集》
张会鉴 李厚之
中国美术史上向有书画同源之说,汉字系的象形文字,在初始时便呈现出“书即是画、画即是书”的状况。唐人张彦远《历代书画记》就提出了这样的认识:“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是知二者同体而相通,且都讲究笔墨情趣。当书法和绘画分路扬镳后,画家们仍然将书法用笔融入画中,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画法。古人谓“擅书者善画,善画者擅书”,书画一体,代代相因。当我们拜读了《中桂书画集》后,对中国画形成和发展的认识就更深了一层。
《中桂书画集》的作者邢中桂,平利人,自署“五峰山人”、“守真堂主”,现供职于安康学院,是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山水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和省教育书法研究会理事。是画家,也是书法家。因为工作性质和所处环境的不同,我们很少接触,只是在社会上偶尔见过他的书画作品,笔墨酣畅,真率自然,很有古韵。戊子春后,承
书画集中的中国画,是中桂的扛鼎之作。由于对书法技巧娴熟于胸,他用粗笔写意山水,夸张而不乖戾,刻意以书法用笔,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喜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表现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浑厚之态,苍深奇古,骇人心目。有时干湿笔并用,如2006年所绘之《山水立轴》,皴法短密,层层渲染,刚中有柔、枯而能润,墨色浓淡适宜,意境疏简隽永,正象作者题跋所云:“不雨山崇润,无云水自流”,的确是一幅佳什。中桂的山水斗方,画面处理、场景布置,颇能以简代繁,充满了静谧和谐之美,静谧是画的形态,和谐才是画的内容,因而也就凸显出强烈的时代精神。清乾隆间,平利县令黄宽,尝为人题《吉阳山水图》时说:“夫望山如慕胜流,此中必有杰出者也”,这便是中桂山水斗方中的含义所在。是以读中桂山水画,往往发人旷想,所谓登高揽胜,则即景写我性灵;茂林飞泉,则触目亦助文心,贵在于人善自领略云云。
先生语录曾云:“在艺术精神的表现上,不局限于景物本身固有的形神关系,关键在景外,在山石形象外求得精神美才更妙。”正如他所说,艺术精神的表现,关键在景外,这景外的精神就是“神韵”。因此,披览中桂之画,在继承传统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艺术精神,使我们仿佛看到中国道家思想精华对他的影响,并与其书法绘画紧密联系的轨迹。《庄子·外物篇》说:“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列子·说符篇》中也说:九方皋相马,不辨骊黄牝牡。而伯乐赞曰:“若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道家思想强调的内在神韵,他在授课时提倡的艺术精神,实有相融相通之处。故他虽以笔墨写字作画,描绘现实的彩色世界,却并没有刻意追求形态的美妍和相似与否,而着重在笔墨的表现。张彦远说:“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正因为中国的书画艺术重内在的神韵,所以先生之画,讲究笔墨情趣,才出现书即画,画即书,呈现出内蕴美的风貌。
(作者单位: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驻安记者站;安康历史博物馆;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