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饱含着泥土芬芳和清新气息的山花


 

一束饱含着泥土芬芳和清新气息的山花

———为《安康民歌精选》出版发行而写 

 程必呈


    正值我们积极推进安康民歌的保护、传承、创新工作之际,由
苗晓琴女士主编的《安康民歌精选》出版了,它有如一束五彩缤纷的山花,散发着故乡泥土的芬芳,伴随着春风般的清新气息,奉献到我们面前。
    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和表现上的个性化特征是民歌的本质属性。《安康民歌精选》一书选编了近二百首在我市广为流传,且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民歌,其曲调古朴而优美、细腻而不乏大气、流畅而不乏跌宕、多彩而不乏个性,其歌词通俗而又形象生动、朴质而又诙谐浪漫、简练而又寓意含蓄,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安康民歌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概括了优秀传统民歌在表现内容、题材和体裁上的广泛性和多样化,展现了安康民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即兴性和变异性是传统民歌创作和传承的基本特征。细读《安康民歌精选》则不难发现,主编者有意将一些同名、同词的传统民歌选编在一起,让我们赏析、探索在不同地域流传、经不同歌手演绎、所形成的丰富多变的曲调韵味和“唯我独有”的个性风格;让我们感悟“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因而就有“口耳相习授、十唱九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而认识民歌产生和沿袭的自然性和自由性。如此安排,足见用心之良苦。
    坚持创新是保护、传承、发展民歌文化的根本动力。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各种文化艺术盛衰沉浮是必然的规律。然而,古老的民歌却伴随着人类远久的历史,依其“口耳相传”的原始固有特征传承至今,使人不得不惊叹其鲜活的艺术生命力。时逢文化艺术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包括民歌在内的各种传统文化艺术正面临新的挑战,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保护民歌文化是在以科学态度继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发展、创新民歌文化,丰富民歌文化,赋予它继续传承、发展的强大动力,让民歌固有的“泥土”气息和当今的时代气息相融合,让古老的民歌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让民歌为我所用,为今天所用,这应该是保护民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编者正是出于上述思考,在《安康民歌精选》一书第二部分中搜集、整理、选编了多年来我市专业、业余音乐文化人改编、创作的新民歌八十余首,其中有一定数量既富于鲜明的安康地域文化特征、且在表现手法上独具个性、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时间检验、立得起、站得住、群众喜闻乐唱、流传广泛的优秀新民歌,也有一批以安康民歌为素材而创作的群众歌曲或艺术歌曲,还有以现代音乐技法来演绎安康民歌的创作歌曲等等。就入选的数量和筛选的程度而言,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从一定的角度和层面上揭示了安康民歌传承发展的现状和态势,为我们审视、分析安康民歌的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研讨的依据,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思考、探究安康民歌的真谛,正确把握和实践民歌的发展创新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部分改编、创作新民歌的入选是《安康民歌精选》的一大亮点,实属难能可贵。
    在受邀撰写上述文字的时间里,我一直在想:
苗晓琴女士作为一名年青的文化工作者,何以对安康民歌如此厚爱、如此挚着?她长时间四处奔波,搜集、整理曲目,联系词曲作者以求供稿,自找门路、自筹资金、自费出版、无偿赠书,这一切既非上级指派,也非领导所示,如此辛劳却是为何?我终于在本书她自叙的前言中找到了答案,“我期望每一个会唱歌的人,把安康人自己家乡的民歌唱得更好更响”,“当安康民歌广泛地在汉水两岸唱响的时候,我相信每一个安康人不仅会倍感光彩,而且会由衷地激发出一种热情———那就是我们对可爱家乡的热爱”。这大概就是她主编《安康民歌精选》的动机,源自于对家乡、对家乡父老拳拳赤子之心,源自于一位文化人的“良心”。
    让《安康民歌精选》这束烂漫的山花伴随着滚滚流动的歌声,愈加美丽、多彩的绽放吧。

(作者为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康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