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改革?改革就是制度创新。何谓制度创新?简单地说就是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又能使其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制度。从前35年的改革史来看,一个大国的崛起的主要要素就是依靠制度。一个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的竞争机制、一个是要用制度创新来提升核心竞争力。世界历史发展同样表明,制度崛起才是一个国家的真正崛起。近代中国的衰落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缺少制度创新。哪里的机制创新快、哪里的经济水平就会提高快。人还是那些人,土地还是那些土地,为什么改革开放前许多人都吃不饱?改革开放后,温饱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改革如果不是为了制度创新,有改革的必要吗?前苏联为什么会改革失败?用结构耗散理论讲,就是一种结构的形成是由必然因素决定,而一种结构的耗散是由偶然因素决定。要想保持一种结构的稳定性,必须不断地创新,必须得设计出便于创新的机制,否则它就会由于缺乏创新机制而解构。社会主义在前苏联、东欧之所以解构,无疑与其死守而缺乏创新不无联系。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创新什么?以产业为例,譬如:如何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需要什么机制?首先企业家要密切关注最新技术应用及市场、技术发展趋势,持续开展对新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其次,加强对技术人才的引进和提升、加大研发投入、创造优良的技术开发环境、建设创新机制;再次,规范产品研发管理,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备技术和产品储备优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把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放在重要地位,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中国在短时期内还不可能对美国产生威胁,同时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赶上日本。根本原因是体现在创新能力和研发比重上,我国目前的研发投入比日本少了7倍。那么,我们如何持续提升技术创新力?除了以上几条外,还应建立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高薪聘用科技人才,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以提高员工在科技领域的创新积极性。激活企业用人机制,在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用人唯才的用人机制,充分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发明和创新,还包括管理、文化、流程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一个企业可以把各个方面,各种创新的因素结合起来,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民族复兴的根本,创新驱动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灵魂,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在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同时,应把产品创新放在产业发展的突出重要位置。另一方面,创新正在成为衡量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尺,只有勇于创新的企业才能成为市场的常胜将军,而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才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学习是创新之源,创新之母。没有学习,就没有创新,就没有正确的变革举措和创新理论体系诞生。这几年所发生的一切确实给中小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挑战,但也为具有内在价值的企业带进机会。创新成功需要资金,更要师法正确方法论;掌握产业趋势、筹足资本、集结好团队、用对方法,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也会有飞上枝头变凤凰的一天。有诗云:凤凰潜幽谷,直待冲九霄。核心是创新二字。
既然创新这么重要,那么企业是不是愿意创新呢?企业有没有动力进行自主创新呢?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目的,就是通过优化企业资源组合,使自己创造的产品、工艺或品牌不易被他人模仿,从而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但技术创新是有风险的。如果企业无法获得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那么,它怎么可能冒着那么大的风险去创新?企业有没有能力进行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一项投入巨大、风险很高的活动,即使企业具有自主创新的动机,但受条件限制,它也未必有能力实施创新。突破创新的瓶颈,需要政府为企业创造条件,化解创新中的风险。创新需要高的固定成本,具有溢出效应并具有高风险。正因如此,我们才会认为市场并不能自动地产生足够的创新活动。正因如此,我们才会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发挥政府的督导和促进。
是的,政府虽然不应代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但政府应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基础设施环境,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如:通过普及创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各种信息的自由交流、改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这对于促进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政府虽然不应代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但政府应从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双重目标出发,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促进企业诞生和发展。应大力支持起步公司,实行低费率注册、零费率辅导、高效率服务;应放宽个体工商户经营条件,变注册制为登记制,实行无门坎、零费率,允许先经营、后登记。反观现实:虽然创新驱动已经被国家制定为发展战略,但目前国家并没有为太多的创业者创造一个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可以驱动社会资源向他们聚拢的机制,让他们脱颖而出的机制!
因此,需要我们改善创业环境,把普通人创新创业的激情激发出来;需要我们改善融资环境,把资源汇聚到创业者身边;改善投资环境,把资金注入到创业公司。我们国家的目标是,到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这是明确提出的一个中短期目标。为达此目标,政府必须蕴酿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现在来看,我们正在进行的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变革,而是一个脱胎换骨、化蛹成蝶的革命!一个民族只有发挥本民族的创新能力,这个民族才会有希望。创新驱动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如何把国家意志变成企业行为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而最重要的正是把国家意志变成企业行为。长期以来,由于不是微观主体自己要创新,而是政府要求它创新,所以企业作为被动的创新主体,仍然热衷于拼设备、拼消耗,而对技术改造与创新没有多少兴趣。
为什么要践行创新驱动这一基本国策?在过去,我们用了多少钱购置了钢筋水泥?多少钱用在人的创新发展上?用在企业家精神焕发上?在中国,四万亿的下放没有过多的涌现出创新活动。我们现在看到了,就是推高了资产价格。就是在资本主义所经之国都是低增长和负增长的普遍现象下,我们谋取了接近两位数的好成绩。但是四万亿投资效率是不高的。至少离创新驱动这一基本国策还有不小的距离。当初的四万亿如果用在支持创业创新上来,而不是通过大量的基础设施和重化工业投资,使资本堆积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产业中去。肯定不会形成今天的局面。如何转变投资方式从而进一步践行创新驱动这一基本国策?其中创新投入方式,将是决定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什么样的投入机制更能发挥成效呢?笔者认为:就是包括创业投资在内的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将会成为又一次重大经济制度的变革和创新,而这一次变革和创新所带来的影响更深刻。
我们不会称霸,但要恢复和我们历史记忆相称的亚洲大国的地位。我们要恢复在亚洲的位置,因为我们之前的几个王朝每一个都到了这个位置。那么,中国到底怎么样做才能重新回到历史的位置?就是要培育和完善鼓励创新的机制,形成持续不断的创新创业浪潮,这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这个机制,我们经济的前途、民族复兴的命运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拒绝改革的人可能不会犯错误,但要承担历史责任。有朝一日,中国完全变成了末流国家。我们这一代人也会成为历史的罪人,被子孙们骂上千秋万代。这只能怪我们自己,怪自己没有历史感。中国梦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源自中国人民自古都是以各种落后为耻辱的。勇争先进,是中华民族的牢不可破的先天意识。只有勇争先进的民族,才配得上千古传颂,也只有这样激情四射的个体在澎湃新文化的智慧指引下,才能够完成民族崛起的不朽史诗。所以,总书记说:「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很重要! 当然,从把对国家民族的利益置于最高的价值和使命转向对每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尊重和追求也很重要。没有这一条,前者就缺乏动力,缺乏活力。现在政府想来想去,终于想明白了这个硬道理:我们不可能从传统的体制衍生出新的发展机制,它需要革新思想,用体制创新来突破旧体制的约束。打破固有增长路径依赖已迫在眉睫
改革就是创新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