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文化:宋 赵构《跋曹娥诔墨迹》


 

#书法#赵构《跋曹娥诔墨迹》,行楷。辽宁博物馆藏。

 
宋高宗赵构的书法造诣
 
赵构在政治上的功过先不评论,但在书法史上却占有一席之地。书史每艳称父子书家,前有羲献父子、欧阳父子、米氏父子,其实赵佶与赵构也完全称得上父子名家。
 
 赵构在其《翰墨志》开篇即谓:"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又云:"顷自束发,即喜揽笔作字,虽屡易典型,而心之所嗜者,固有在矣。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赵构书早年学黄庭坚,又学米芾,颇受时风影响。即位后,力学唐人如虞世南、褚遂良、李北海,现存的《岳飞敕》、《徽宗御集序》均可见虞褚二家的影响。赵构书法的黄金时期是他退为太上皇之后,据《宋史》卷三十二《高宗纪》"绍兴三十二年诏皇太子即皇帝位,帝称太上皇,退处德寿宫……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崩于德寿殿,年八十一"。绍兴三十二年,赵构55岁,也算是年富力强之时,他从危困的局势和繁冗的政务中解脱出来,在以后的26年里,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自己的书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这段时间里他致力于六朝,"每得右军或数行、或数字,手之不置"(《翰墨志》),经过屡易典型之后,终于确定了自家面目。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所谓"高宗善真行草书,无不造妙,或云初学米芾,又辅以六朝风骨,自成一家",《草书〈洛神赋〉》便是他晚年的代表作。
 
陆游曾言"思陵(赵构逝后葬于永思陵)妙悟八法,留心古雅,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清闲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赵构自称"四十年间,每作字,因欲鼓动士类,为一代操觚之盛",上有提倡,下必风靡,在南宋,以赵构为中心,学习书法风气甚浓,足为小朝廷"中兴"之点缀,赵构在书法的发展上自有他的贡献,是不必抹杀的。
 
 
 
 
#书法#赵构《跋曹娥诔墨迹》,行楷。辽宁博物馆藏。
 
宋高宗赵构的书法造诣
 
赵构在政治上的功过先不评论,但在书法史上却占有一席之地。书史每艳称父子书家,前有羲献父子、欧阳父子、米氏父子,其实赵佶与赵构也完全称得上父子名家。
 
 赵构在其《翰墨志》开篇即谓:"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又云:"顷自束发,即喜揽笔作字,虽屡易典型,而心之所嗜者,固有在矣。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赵构书早年学黄庭坚,又学米芾,颇受时风影响。即位后,力学唐人如虞世南、褚遂良、李北海,现存的《岳飞敕》、《徽宗御集序》均可见虞褚二家的影响。赵构书法的黄金时期是他退为太上皇之后,据《宋史》卷三十二《高宗纪》"绍兴三十二年诏皇太子即皇帝位,帝称太上皇,退处德寿宫……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崩于德寿殿,年八十一"。绍兴三十二年,赵构55岁,也算是年富力强之时,他从危困的局势和繁冗的政务中解脱出来,在以后的26年里,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自己的书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这段时间里他致力于六朝,"每得右军或数行、或数字,手之不置"(《翰墨志》),经过屡易典型之后,终于确定了自家面目。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所谓"高宗善真行草书,无不造妙,或云初学米芾,又辅以六朝风骨,自成一家",《草书〈洛神赋〉》便是他晚年的代表作。
 
陆游曾言"思陵(赵构逝后葬于永思陵)妙悟八法,留心古雅,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清闲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赵构自称"四十年间,每作字,因欲鼓动士类,为一代操觚之盛",上有提倡,下必风靡,在南宋,以赵构为中心,学习书法风气甚浓,足为小朝廷"中兴"之点缀,赵构在书法的发展上自有他的贡献,是不必抹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