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书开真正觉,深恩永志难忘怀


 ——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

                徐阳晨

    我珍重地翻开这本书厚重的传记,第一页映入眼帘的就是宋才发教授简单而不平凡的“自序”。寥寥数百字,道出了一位学术大家奋斗拼搏的人生历程。正如他老人家自述的那样:“一个人一辈子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或者多少,并不完全取决于别人的评价,而在于他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对增进人类进步的实际效用。”宋老师年幼时饱尝了寂寒与困苦;成长中经历了动荡年代酿造的辛酸与无奈;求学道路上体验到凉薄中难得的温暖与恩情。他走出的每一步,留下的每一个脚印,都是那么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不仅在他自己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在我们这些后生的心中铸就了弥足珍贵的启示。

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宋才发老师生于上世纪50年代,“贫困”成为当时广大农村的代名词。童年的种种磨难好似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岁月的打磨中闪烁着奇异的光芒,引导着阴暗隧道中的人们奔向黎明的曙光。即使在这样积贫积弱的环境中,宋老师也从来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他利用一切不可多得的机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刻苦学习,最终凭借顽强的态度和惊人的毅力,考上了教育部的直属重点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成为为数不多的“77级”大学生。荣耀背后的艰辛诚如宋老师在书中所说:“贫穷和困难对于我来说,终究成为比金子还宝贵的财富,在我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苦’让我无法挺过去,也没有什么‘难’让我却步不前。”属于90后的我们这一代人年轻人,固然无法体验当年的“苦日子”究竟有多苦,总觉得时代不一样了,对那一辈人的奋斗颇为“不屑”,往往认为“人情”和“关系”才是我们今天人生修学的全部。我觉得这正是我们这代人心浮气躁和好高骛远的根由所在。

也正因为如此,缺少磨难的历练,缺少和命运抗争的决绝,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软肋”。逃避困难和现实,甚至把“读书无用”变成浅薄、无知的托词,盲目附庸所谓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现在每每回想起那时的幼稚无知和所思所为,着实发自内心地感到惭愧。犹记得宋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句话:“国家是个人的结合体,一个在经济快速发展轨道上奔跑的社会,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作为根基与导航,这个社会最终是撑不住的。”ƒ宋老师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我一个道理:面对内心的盲目和迷失,应当站在更广阔的高度寻找真理,坚持文化传承中的那份应有的责任和担当,这才是读书人应有的精神气魄。因而每当我重新翻阅宋老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这部自传时,便记起宋老师的谆谆教诲,自立判断一句话、一本书好坏的标准,有意识地在繁杂、混乱的信息中,提取真正有益的警言良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宋老师德高博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治学信念和人格情操,弟子们在崇敬之余也充满了对鸿儒之风的向往。多少往来学子,哪个不是以自己尊敬的老师为榜样,循着前人的足迹去追寻自己的成功之路呢?

二、经师易遇,人师难求

   “经师易遇,人师难求”,人师不只是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平常的教书育人过程中,宋老师秉持“教人求真”的职业操守,用一颗仁爱之心教化学生,对学生的爱就如同父母对子女那般纯真的爱,从来都是只顾付出、不图回报。宋老师对我们的关爱,既不是苛求成功,也不是溺爱无度,总是把对学生的希冀放在弟子研学修身的实践行动之中,以他独有的处事方式、行为准则、治学态度和人格魅力,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在无形中为我们树立了学者之典范,学术之楷模。在宋老师一辈子的求学和执教生涯中,他的所有学习和科研资料、公文手稿,从成绩单到毕业证书、从资格证书到荣誉证书、从写作手稿到发表的刊物,所有的资料都整理归类,保存完好地存入个人档案。“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致中蕴含了宋老师对自己工作的那份尊重和热爱,一点一滴都铭记在心,确实为自己、为学生、为后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宋老师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们,大凡能把任何一件平凡的小事情做出点眉目来的人,必有一颗细致入微的心,这不仅是一个人习惯、态度的改变,而且是一种观念的转变。作为一名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学习主要以“钻”、“研”为主,术业有专攻,只有掌握好本领域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广泛涉猎的基础是扎实的学术功底,只泛不精、失之于细,最终必定失之于实、失之于效,万事都可能成为“镜中花,水中月”,毫无实用价值。

宋老师曾经用“一碗米价值几何”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利用资料的方式和方法不同,资料的实际价值就逐渐拉开了距离和档次。”如果我们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注意科学方法,重视提取当下有用的信息,保留将来可能需要的内容,剔除那些无用、错误的部分,再把这些“死资料”内化为自己独特的“活思想”,那么,对于日后的深入研究,学术创新其意义将是非常重大的。作为学生,我们常常敬佩宋老师谈吐中的渊博学识、文章中的恢宏气势,以及看人、看事精准独到的眼光,试想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沉淀,又怎能达到如此境界?透过《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的字里行间,我终于明白,所有这些皆是宋老师多年勤思苦学、上下求索得到的珍贵领悟,字字句句包含着宋老师对弟子们的苦心和期望。由此我想到大师的境界即是如此:不仅以自己举世的才华影响他人,而且以自己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陶染、点化、启迪着他人。我们确实在宋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深深地领悟到师者的睿智和明德;也期盼自己在追随老师的寸寸光阴中不虚锦年,真的能够沾得一丝灵气,延承一份真传。

三、师恩难忘,永记于心

宋才发老师的《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恰似一本启示录,我真诚地看了一遍又一遍,细细翻来、慢慢体会,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感悟人生道路上的真谛,顿悟生命中的那份真挚,内心充盈的是铭感之情。作为后生,宋老师给予的太多,我无以为报;只希望自己可以延续老师的精神品格,在人生的道路上谨记恩师的教诲,不忘师恩,以细谨审慎之行来研学探索真知;以感恩之情报以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以大度之心对待艰难苛刻的每一件事。我以为人生征途路漫漫,珍藏这样一份恩情于心中,作为勉励自己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箴言,也许正是我今生之大幸!

    我诚恳地感谢敬爱的宋老师。感谢您老人家在我们人生阅历尚浅的时候,用自己的心血化作一汪清泉,真切地浇灌了我们心目中的那片荒芜。待到新竹繁盛、雏凤声清之时,您老人家便可骄傲地欣慰一笑,因为事实已经证明了您一生践行的那一句话:“治学不为媚时语,惟寻真知启后人!”



 宋才发:《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宋才发:《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8页。

ƒ 宋才发:《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9页。

(春秋)孔丘:《论语·子罕》。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 ()李耳:《落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宋才发:《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