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已形成了三大经济圈,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一个增长极,但从地缘上来讲,它离山东太远对山东的辐射带动能力毕竟有限,环渤海经济圈内三大板块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之间区内联系大于区际联系,必须加强一体化进程。从省际经济联系方向来看,环渤海地区仍然是山东经济的主要联系方向,所以山东必须加快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促进山东省与京津冀,辽东半岛的联系,早日实现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本文立足于山东加融和环渤海经济圈,提出了山东省经济发展空间开发的战略构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解决山东省经济空间发展不平衡的想法。
京津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实力、辐射能力最强的地区,尤其天津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提出要把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在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所以山东省要以滨海新区为突破口,扩大与京津地区的经济联系。
笔者认为山东省要扩大与京津和辽东半岛的经济联系可以与省内“一体两翼”的战略构想相统一。就目前而言,济南和青岛不论从人口还是经济规模上来看,都还没有进入特大城市行列,山东省作为一个拥有近亿人的人口大省,必须要有人口超过400万到500万的超大城市,才有利于山东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济南市必须充分利用京沪铁路,京沪京福高速公路和即将开通的京沪高铁加强与京津地区的联系。京津地区到济南市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经济蹋陷带,即河北省南部农村地区和山东西北部地区。滨海新区要建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必会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笔者认为就目前综合各种区位条件而言,应该向济南转移,继续极化济南,而非现阶级就引导向德州,滨州,东营地区转移。在极化济南的过程中,济南市应同时加快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其为金融业的发展,建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为济南都市圈的建立提供资金支持,并加强带动能力强的高能级第二产业如信息产业的发展,建产济南都市圈,形成小区域的核心--边缘模型。修建济南市区--济阳---商河---惠民---滨---东营的铁路,吸引滨海新区的产业向商河地区集聚,以扩大济南市向北方向的辐射范围,这样做也打通了济南市的出海通道,有利于提升济南市的带动作用。到达一定程度,调整产业结构,方要向滨州东营进行产业转移,以黄河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契机,推动滨州、东营的发展。
山东省要想真正融入环渤海,仅仅济南市加强与环渤海的经济联系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半岛城市群融入环渤海。青岛作为山东的龙头,必须扩大与环渤海经济圈的联系。陆地上,青岛市除借胶济铁路和济青高速经济南市联系京津外,笔者认为还要修建青岛到新河(位于烟台,潍坊,青岛的交界外)的铁路,与大莱龙铁路交于新河。然后延伸大莱龙铁路到东营滨州(不经过德州)黄骅并直通京津,这样有两个优势,一、打通了青岛与京津和省内各地区的联系通道,扩大了青岛的辐射范围。二为烟台威海市在与环渤海的经济联系中打通了路上通道,即威海---烟台---龙口---莱州---滨州----黄骅---京津的环渤海铁路建成。极化青岛济南到达一定阶段后,便重点开发北翼地区,烟台到滨州的环海地带将成为一条经济发展轴。应率先突破烟台,建立联系基础,使其成为山东的副中心。利用环渤海铁路和公路加强与京津的联系,同时利用烟台的大型港口优势以及烟大轮渡、沈海高速公路,对接京津和辽东半岛,同时充分利用并壮大沿海岸线和铁路公路线组成的复合经济发展轴,由烟台和滨州向中间延伸。威海向烟台方向延伸为主。仍然借助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建设东营、潍坊、滨州、莱州四个港口,重点规划四个临港产业区,即东营,滨州,潍坊,莱州四个临港产业区。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形成北部沿海经济带。这是对接天津滨海新区的重点阶段,充分发挥本地的土地资源优势,与京津地区产业形成产业互补,错位竞争,并且要注意培育自己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为重点,适当发展服务业使城市职能向相对专业化方向发展,促进鲁北地区的崛起。而青岛烟台济南三个中心城市在发展现代制造来的同时还应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三个重要的综合性城市。
此时,从整体上看,山东中部与北部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经济圈,青岛---潍坊---淄博---济南---滨州----东营---潍坊北部---烟台----青岛,山东中北部经济板块崛起(城乡一体化)。但是必须先弥补塌陷地带,如青岛到烟台之间就明显存在塌陷地带,胶济铁路沿线也应该增加结点个数。这时便可辐射德州,河北南部地区,同时在德州等地建立产业园区,利用济南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打破行政界限,沿京沪,京广,京九铁路及公路,从天津向南扩展,山东向北扩展,最终沿渤海沿岸形成环渤海都市连绵带。
中北部崛起之后,威海---青岛----日照沿海发展轴线应该利用日韩的产业转移(这是就不主要讲了),发挥壮大港口经济,然后重心南移,带动鲁南日荷一线,此点在后边讲到。
伴随着蓝色经济区规划,山东省必须加大重视港口经济的开发力度,山东省目前最大的浪费是港口资源的浪费。现代港口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仅限于货物的装卸和简单的堆存的地方,也不仅是货物海路运输的交界地。现代港口经济应该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港航、临港工业、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带动性很强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能够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相关产业并能与外界进行物资和信息交换的一种开放经济。港口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它能实现港区互动。港口集面向市场有接近原料场地,减少中转降低运输费用,成为大型重化工业部门的选址区域。这样一来,便有利于产业集聚的形成,并推动相关产业(如海运代理,金融保险商贸旅游)的发展。这些第三产业能够带动城市的发展,当到达一定阶段以后,城市的发展不再依赖于港口的发展,而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刚去互动关系,每一方地发展都会带动另一方的发展。众所周知,山东港口资源十分丰富,沿海26个县有30个港口,几乎每县一港,基本形成了以青岛港为龙头,烟台、日照港为两翼的发展格局,笔者认为还应在滨州或东营地区建立一个较大型的港口,因为由于黄河三角洲规划和蓝色经济区规划在该地区重叠,该地区的成长离不开港口支持。黄河三角洲开发,重点是沿海的开发,但前提必有港口的建设,但港口不可盲目建设,并非有了港口就能发展起来。必须要有一定的产业支持,才能有较好的效果。青岛无疑是较成功的,青岛市加大力度发展港口经济,建设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机车造船,新材料四大工业基地。培育家电电子信息石化汽车造船等产业集群,实现了港口与产业的良好互动。青岛市集聚到一定程度时,应适时的将重心西移,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到鲁南经济带,这样一来,进行的产业结构升级,使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腾出了空间,也有利于路南经济带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同时这一地区也应充份利用京沪等交通大动脉,充份利用自身优势,争以跨跃式发展。
省内不同功能的港口也形成了不同的产业集聚,比如烟台威海龙口的煤炭行业,车船制造电子行业纺织行业等,青岛日照的原油铁矿石行业机电行业。
环渤海地区拥有众多的港口各个港口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可以实现分工协作,发挥各自不同的优势,这就要求共用腹地,实现利用腹地的一体化。由于运输的货物不同,不同的港口要根据自身和专业化程度等运输不同类型的货物,也就是说腹地一体化,形成不同货物的分类,进而行成港口分工。山东省目前的港口腹地极为狭小,仅为本省内部和邻近的地区如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因此有必要打通通往西部各省的通道。省外通道建设方面,应促成邯济铁路的开通正常的客货运输,将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部分纳入青岛的用腹地范围之内。同时应该将新沂线与陇海兰新线相连接已扩大腹地。
所以说,山东省要想积极融入环渤海地区,关键是打通对外联系的通道(环渤海通道和腹地通道),抓住滨海新区建设之机利用好京沪京福高速,京沪京广铁路和即将建成的京沪高铁等交通大动脉。极化济南,同时打通青岛通向京津的沿海铁路和公路,极化青岛。借助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的建设,培育以烟台为重点,从烟台到滨州的环渤海经济发展轴线,与京津和中轴胶济线地区产业互补,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同时充份利用港口资源,壮大港口经济,培育北以烟台为中心,南以青岛为心的港区结构体系,港区互动。壮大港口经济后的青岛威海烟台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实行产业跨区转移到鲁南经济带,利用南北交通大动脉和日照到荷泽的铁路与公路,推动鲁南经济带的发展。将胶济铁路向西延伸,开通邯济线;同时利用胶新铁路,连接到陇海兰新线,拓展山东经济腹地,实现腹地一体化,这将有利于山东加快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加快山东的经济发展。
山东经济发展应当如何破局?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