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通缩催生房价泡沫出现崩溃?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8%,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环比下降0.2%。同时4月份官方PMI50.4,虽环比回升0.1个百分点,但绝对数值为历年同期最低。国内外媒体都不约而同的惊呼,中国经济进入了通货紧缩时代。

不过,业内专家却认为,CPI同比涨幅为负即可认为是通货紧缩,一般还要CPI同比涨幅低于1%,且持续6个月以上。而根据今年我国物价的走势和对通缩的界定,我国今年不会发生通货紧缩。此外,近期物价水平走低主要在于去年4月份受“倒春寒”天气影响,鲜菜价格上涨,而今年同期全国平均气温较高,鲜菜价格创近3年来最低水平。所以CPI指数不会一直在目前低位徘徊。

目前学界对通货紧缩的定义还存在着争论与分歧,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通货紧缩是货币供应量减少、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衰退和物价的持续下跌;二是认为通货紧缩是货币供应量减少和物价持续下跌;三是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的持续下降。

但是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国的确存在的通货紧缩的迹像,不过我们必须加上一个“结构性”的前提。一方面我们看到4月份M2总规模突破了116亿元,但是银行业却发生了罕见的“很差钱”现象,几家大型国有银行为了争夺储户不得不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另一方面,最近一年来,我国非制造业PMI指标始终在荣枯线上方运行,表现要好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在54-55%之间,而制造业的出厂价格却始终处于低迷状态,企业在浮亏与微利之间苦苦挣扎。

造成目前中国结构性通缩的原因,我想有二个:从银行角度来看,金融体系之所以很差钱,除了信贷结构流向不合理之外,很多流动性不是流向实体经济,而更多的是在金融系统内空转,或者流向了地方政府平台、国企和央企。再有就是美国退出了量化宽松,以及央行加快了汇率的弹性改革打击国际套汇套利资金,使得大量国内热钱流出中国。数据显示4月新增外汇占款创8月新低 

 而从制造业的角度来看,PPIPMI的持续低迷,库存积压严重,工业产品价格始终上不去,是因为2008年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我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和10万亿信贷政策,这使得很多本来准备去产能化的行业,又大量新增的产能上马。而随着出口形势疲软,国内需求的萎缩,中国制造业面临极大的生存挑战。

我们看到结构性通胀的具体表现为制造业库存积压,价格一跌再跌,同时金融业普遍感受到罕见的“钱荒”压力。不过,我们也看到之前被严重低估的中国人力成本在不断上升、一些关乎民生的水、电、煤、气等价格都有上涨之忧,所以不排除未来部分领域物价出现反弹的可能。

应该说在通胀上升、经济增速加快的环境下,国内的房价涨势如宏,一连涨了12年,几乎从没有出现过像样的调整,前几年中国的M2增速往往都在25%以上。但是在结构性通缩的环境之下,由于货币供应大不如前(M2增速只有12-13%),房价出现拐点的预期正在来临。为此最近一方面央行要求银行给首套刚需群体松梆,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南宁、无锡、杭州萧山等通过松绑限购等方式开始救市。

如今我们正在看到结构性通缩的一幅特殊景象,随着国内经济出现调整,上游管贷款的商业银行觉得房贷业务是鸡肋,风险太大,再加上银行本身资金并不充裕不想贷款,这直接使房地产市场进入低迷期,而房地产市场步入调整,个贷和开发贷款都陷入僵局,也间接或间接使得房地产下游的制造业指数一直出于低迷状态。

最近中国总理李克强指出政府不会救市,现在的房价出现局部性的调整确有必要。因为任何市场都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不可能只有升没有降,而当经济出现调整、结构性通缩来临之时,即使是救市也只能将泡沫崩溃的日期延后,如此一来后患无穷。

笔者认为,在结构性通缩的环境下,像杭州、无锡等二三线城市,由于前期盲目投资开发房地产,其所增加的库存需要消化很长时间,而鉴于一线城市购房需求仍然较足,所以未来一线城市房地产泡沫破裂将较二三线城市延后。

有通胀就会有通缩,在通胀时期推砌的房地产泡沫,在通缩时期面临破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况且银行业也做过压力测试,他们认为房价下跌50%也没问题。不过笔者认为,房价下跌并不只是房地产泡沫破裂问题,还会涉及到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影子银行问题、制造业不良贷款问题,当这些多米诺骨牌集中在通缩时代被引爆时,中国的金融危机将难以避免。这就是当年过度依赖房地产业所惹下的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