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现象是人类认识经济体系的第一个问题,“价值”是一多义词,经济价值指物品内在的且能影响物品交易价格的事物。经济学一度有激烈的劳动创造价值与效用创造价值之争,而当今西方主流经济学越过价值问题直接以价格分析为基础进行立论。但西方主流经济学并没有消除贫穷,而人类如果仍然以资源高投入的方式来实现有限的福利增长,人类社会还能向前走多少年?所以,重新进行价值研究是经济学再创新的基础。
价值研究要从价值现象产生说起,然而,价值现象产生于史前,就是产生于人类文明出现之前,是一乡约俗成的事物,因此,对原始价值现象的认识只能通过推理进行。
在今天,稀有的邮票、不可复制的名人字画、古董等物品仍拥有巨大的价值,从表面看,这一现象不可理喻,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都解释不了这一现象。其实,这就是“原始价值现象”这一乡约俗成事物所形成的人类思维惯性。
那么,原始价值现象为何会形成,价值的本质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价值是指某一物品用于信用活动中,其做为抵押物使用时能借贷到的其它物品的相对值。换言之,价值就是一物品与其它物品在信用活动中抵押意义的比较值,通常抵押意义越大的物品其价值量越大,而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前,具体的说就是文字出现之前,物品抵押意义的大小来自于物品的稀有性和收藏性。
试想,人类在借贷活动还不能用文字借据来明确借贷关系时,人类会用什么方式来确保信贷活动的质量呢?无非就是通过人证和的物证来保证信用质量,人证很好理解,而物证就是抵押物,应该指出的是,在“价值现象”出现之前,抵押物的主要功能是证明抵押物的出处,而越稀有的物品其出处就越明确,所以说,当时抵押物的稀有性是信用活动质量的唯一源泉,也就是说,越稀有的物品,越能说明出处的物品,就越能证明借贷活动中的债权债务关系。之后,人类选择了稀有性为价值的源泉,正是对原始信用活动方式进行总结的结果。
可以说从经济学建立起,人类就进行价值研究,但将价值现象的出现与信用活动相联系,笔者是第一人,在一次对货币本质的苦思中,笔者偶然感悟到货币就是格式化了的借据,而经济体系就是一个信用循环体系,之后,向前推理,认为价值与财富现象都起源于信用活动。也就是说,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时期,就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易活动,当生产力水平再进一步发展时,人类物产总量会不平衡,于是出现了信用交易现象,正是信用交易现象的出现,才产生了价值问题,之后,相应产生了财富、货币与人类经济体系。
综上所述,价值的本质就是由物品稀有性、收藏性所决定的物品抵押意义。然而,在文字出现后的今天,价值概念发展为物品与物品间稀有性的比较值,且这一比较值成为决定物价的第一刚性因素。相应的,可以推论价值起源于人类文字出现之前的信用活动,是人类对信用抵押物进行选择的必然后果。
应该说观点的科学性来至于可验证性,笔者对价值的定论在今天仍可验证,当我们不用借据向农民借粮食时(非交易仅借粮),一定是用越稀有的物品抵押才能借到越多的粮食,如用等量的普通石头、铁、铜、金为抵押品,其能借到的粮食量必然不同,这就证明了各抵押物品的价值量不同,在这一借贷活动中,人们完全可以仅仅根据物品的稀有性和收藏性来判断价值,而不依赖各物品已有的市价。
当我们认识到价值的本质就是物品的信用抵押比较值后,就能自然的推定,财富就是稀有性强且信用抵押值高的物品的集合。因为,人类在长期的信用交易实践后,自然会判断哪些物品信用抵押值高,于是这些物品就被视为财富品并被人们收藏,从而,造就了财富现象。
因此,可以认为,财富的本质就是价值量的集合,财富起源于信用交易现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