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汉中的汉江航运


 历史时期汉中的汉江航运

 

曾经帆船如林的汉江如今早已退出了历史的交通舞台,,即便没有航空陆路的挤压,,生态的恶化生态的恶化,,淘金船和采砂船的狂挖滥采和采砂船的狂挖滥采,也使其失去航运能力了。

  解放前,汉江航运多是用帆船从汉中直航汉口,水涨期须十四、十五日可到,水落期须三十日才能到达,航行困难,常须曳舟。

  历史上,从秦代开始就有了汉江航运的记载。尤其明代以后,水陆联运更为突出。因为在明代,船是较先进的运输工具。当时吞、吐物资,主要是由汉江吞入汉中的。以棉布为大宗,年约七、八万卷,再由陆路运到川北、关中、甘肃与汉中所属各县去销售。每年由汉江输入的棉布,价值在百万两左右。还有沙糖、石油、烟草、染料及日用杂货,也是主要输入的物资。汉江上游的物资,以汉中为聚散中心,再分别运到安康、老河口、汉口。主要货物有皮张,年约2000捆。其次是:生漆、木耳、药材、桐油、竹材、稻、麦杂粮等。转运的主要有甘盐。除吞吐外,还开展客运业务。到了清代——汉中商业繁荣,金融流通,沿江街市栉比。街上行店林立,市场活跃。除本地商人悉心经营外,山西、江西、四川、湖北、河南、福建与西安等地的商人,大批前来开设商店,促进了汉中商业发展。汉江汉中段航道,常有百多艘货船来往不绝。据统计,仅康熙年间从荆州由襄阳一次共运粮30万石,由汉水上转至长安。又据清光绪17年(1891年)的海关资料记载,每年在汉水航行的船有23000多条,货运100万吨,乘客16.5万多人。满清末年,汉江输入汉中城内的货物按年计有川糖约10万斤,茶叶约10万斤,转输甘肃的约占其半,棉纱多为日本纺制(由天津、湖北转输),棉花由汉中输出湖北,约10万斤。

民国初年间,汉江航道依然是汉中货运吞吐的主渠道,民国19年(1930年)统计,邻县由汉江输入的货有木炭20万斤,木柴40万斤,药材20万斤,棉布5000匹,煤油3000箱;汉中输出货有:桐油10万斤,棉花30万斤,牛皮20万张。

民国25年(1936年)陇海铁路通到宝鸡后,汉白、汉宁、汉宝各公路也先后通车,原来由汉中吞、吐的货几乎都改陆运,陇东、徽、成、康各县原由汉江运出的土特产品,也取道陆路,因而汉江航运一落千丈。汉中、城固、洋县及其下游船只往来,好似凤毛麟角,汉江仅能适应地段性短途运输。50年代的航运,客运每日约5000年,汉中有船45只,长途19只,短途26只。60年代初期,年客运约3000人次上下,从汉中到安康、湖北、老河口,每年航运日杂货约15吨左右,长途货运船共7艘。随着陆运的突飞猛进,汉江航运江河日下,终于停顿了。

关于汉中一隅的汉江码头,也是汉江中航运发达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汉中汉江段停泊地有:下水渡、桃园子、十八里铺(红沟河)等码头,因地理水位不同,其设备及往来船只多寡各异。

    下水渡距汉中郊区约一公里,紧连河坝街与南关正街,既是码头,又是汉中的最大渡口。1966年汉江大桥落成,取代渡口作用。汉江到这里的货物为茶叶、洋货、瓷器、煤油、桐油、糖、纸、铜、铁、布匹等。由这里起碇的下行货以药材、盐为主。由于河幅宽、水位低,只有涨水期才有船抛锚装卸,多临时雇附近民众作搬运工。

    桃园子在汉中东南3公里,附近村落较少。此处江水较深、流速较缓,船易靠岸,便于装卸,距城又近。

    十八里铺是汉中以东第一个码头。由汉江流货,糖与茶每年各约5吨。还有日本、湖北与天津的棉纱等,顺流东运的棉花约5吨,甘盐与药等也很多。紫阳茶叶由汉江运到十八里铺,沿途多险滩,尤以黄金峡一段为最。凡通过此处须倒装减载航行,通常需一个月。中秋后江水高涨,例于行船,所以黄昏时常帆樯林立,江中船只星罗棋布,停泊频繁,1937年前是汉江最繁盛的河港。

(潘世东转载于848499mm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