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经济学分析为何金融行业收入高


 中国早期做得很好的券商,当数君安证券,君安被合并后,现在在市场上最有活力的资本运作者都是君安系的,譬如赵丹阳、但斌,他们的基金可没有政府担保。世界上大券商都不是国有的,为什么唯独中国的民营券商不能做大,如果看看中国证券历史就知道,万国证券输掉国债期货,最终是因为中金开的行政特权。君安之所有被合并不是因为做得不好,而是做得太好。这些成功市场派有多少个是名校毕业呢?再看看浙江、江苏那么多成功的民营银行,如果靠政府担保才会有人存钱,他们有什么可能活到今天。市场会有失败的企业,但是优胜劣汰,非常有效率。恐怕没有人能忘记四大银行的巨额呆坏账,国有券商巨亏多年,中国人寿的母公司现在背负着巨额亏损保单。市场成功,抑或行政成功,是显而易见的。

 
不是名校的人毕业为什么没有机会,是因为没有属于市场的金融企业,君安现在的CEO就是深圳大学毕业的,为什么谁都能做,就他能成功?是当年市场给了君安,就给了他机会,一个小券商的组织成本是很小的,当企业做大,招人的最好办法就是做最保守的事情,“到名校招人”,这样就可见大券商的组织成本是多么巨大。同样,如果你了解公募基金这个行业,你就知道,他们并不追求效率,最重要是规模做大,费用就大,薪金就高。市场不开放,制造了名校效应,制度成本巨大,毁灭了人的创造性,在这件事上恐怕还是新制度经济学有解释能力。金融业所谓的高薪,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并不是一个开放的行业。谁坐上了那些位置,都会获得高薪。
 
 
金融业收入高,主要是这些原因:
 
①金融业的根本问题是一个信用的问题。
 
信用想想其实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从普遍上讲,各行各业做生意讲究的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唯有金融业是打条子的。比如说,你存钱到银行,你交出去的是真金白银,对方给你的是个凭证以及一个一定时限后收益的承诺。你买西瓜绝对不敢付了钱等他一年后再送货,为什么面对银行就敢把成千上万的资金交过去呢。从金融业的历史上可以看到,业者往往是长期能够稳定进行借贷和清偿,在经历了无数次的交易后,积累起了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信用。人们是从不信到小信,小信到大信,再到认为存钱和贷款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以至到现在金融业成为整个经济体系的根基和命脉。从金融业全行业来讲,在几百年中小心翼翼,闯过无数的波动与萧条,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是金融业立业谋利的根基。当这种“信用”或者说商业模式被社会广为接受时,它也就为金融业立起了一个极高的准入壁垒。也就是说,要想玩金融,你必须要有“信用”,否则你绝吸不到一分钱存款,也卖不掉一份基金。
 
那么信用是怎么来的呢?一般而言,包括三种模式:一是长时间成功经营得到的商誉,雄厚的资本金,国家信用担保。商誉是金融业作为一个古老行业中,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存钱最好存到瑞士去。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就是一个很高的壁垒。我开一家银行,去跟瑞士的银行家们竞争,哪怕我开出再高的利率,聘请再有名的经济学家,也没戏。人家做了几百年了。在每天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生存了几百年,这个事实就压倒了一切竞争者。二是讲资本金。我不知道开一家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最低限额是多少,但我想肯定是要以亿为单位的。而且就算有了若干亿,在这个行业里面还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角色。就比如说温州的地下钱庄,动辄说起来百亿千亿的,但跟四大行比比,实在是毛毛雨,到国际市场上比比,更加无地自容。所以,一般来说,有若干亿者,与其在金融业中当凤尾,还不如做实业当鸡头,资本金门槛极高,这又是金融业的一个壁垒。
 
三就是国家信用担保了,这个壁垒就更高了。因为国家关心的基本上都是国计民生的东西,除非你已经大到你倒闭国家也倒大霉的程度,否则绝不会引得国家出面来为你担保。由上可见,不论是商誉、资本金还是国家信用,这三者都是金融业的准入壁垒。准入壁垒高必然带来超额利润,比如英特尔做CPU 全球独大谁也争不过他,他的收入就很高,不比金融业差。
 
②金融业的高壁垒,也反过来作用着这个行业的从业者。
 
商誉的取得很难,要保持住就更难,因此必须吸引高素质的人才。
 
资本金极高,意味着一旦出现损失,亏损额也会极大,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妥善地规避各种风险。国家担保,国家其实比私人资本更害怕亏损(当然对盈利的渴望也没私人资本那么高),因此对风险的经营能力要求也更高。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金融行业的从业者颈上长的必须是全社会最聪明的脑袋。
 
从圈外人的角度来看,可能有很多从业者非但不聪明,简直愚蠢且贪婪。但如果从老板的角度来看呢,聪明人既然少,聪明也不长在脸上,怎么能把百万分之一的人从人堆里找出来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开高价,让高学历高智商的人自己互相PK 。虽然这样还常常有是滥竽充数之人,但从概率上讲,还是比较靠谱的办法。
 
有人说:“金融街的基金经理们,他们的智商和能力,绝不会几十倍于其他行业的同等学力和同样年龄的雇员。”但是呢,收入并不和智商能力成线性正比。老板们多开10 倍的薪水,只得到一倍的智商和能力的提高,看起来好像亏了。但考虑到这些人是在操作以亿为单位的资金,那么只要智商和能力确实是有提高的,老板们也是愿意的。因为毕竟跟资本金、跟可能的盈利和亏损相比较,薪水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而且,你若是老板,你给上亿甚至几十亿资金人家操作,只给人家在工厂打工,在企业做文员或一般白领的工资,你自己也可能放心不下吧?
 
虽然说金融业是建立在信用为基础之上的,但是据大家都明白,金融界的人,信誉绝不比其他行业的更高,骗术与忽悠那是一个胜过一个。这个是两码事,金融业的信用,是靠资质来担保的。特别是在中国这种行政权力特色很浓的国家,金融业的资质,至少在现在,还等于是一种政府担保,即使那些地方商业银行也如此。
 
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到“行政”,就必然与腐败,特权挂钩,那么呢,逐渐来讲所用的人,就关系化,平庸化,教条化了。谈起金融知识来,一套套的-------他们在进入之前,通常镀过金,学过很多金融知识,知道很多金融名词,理论讲起来比谁都懂,实际动手能力却不一定行。象原来北京香塘伟业期货投资公司,聘请过一个投资经理,就孟什么的,还到价值中国来发表过很多文章,到处指点江山,当时价值中国网还发过他的专访,也称他为专家了!他留学瑞士学投资,也做过投行,结果在2007年2008年把老总亏得裤子都没得穿了,再不干投资了,另起炉灶去干金融短信信息服务去了。不过这一行呢,因为日新月异,恐怕也不太好干,也不知道现在干得如何。
 
一般而言,信誉是最重要的高价因素,在西方社会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尤其如此。但在当代中国,金融机构,除了国有和证监会或银监会或保监会发的经营牌照之外,没有更多的信誉基础。所以,他们享有的信誉价格,其实就是“政府担保”的价格。这个壁垒,主要是行政的,不是市场的。是制度的壁垒,而不是能力的壁垒。
 
所以,真正要做得好,做金融投资,还是得走市场化的道路,选人要向巴菲特一类人学习,这样才能做大资金,做强做大。以中国的非市场化的管理制度,做投资公司,是不可能成功的。象中投公司,从来就没有成功,他们就算偶有成功,都是依靠行政资源,国家资源来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