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收储让谁最受伤


   这个临时收储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遭遇到了很尴尬的情况,棉农和纺织厂都很郁闷。其实,我们的棉农并没有从330亿元的补贴中获得任何实惠,因为政府储备采购的不是原棉,而是加工棉花,这意味着,从收储政策中实际得益者是轧花商。只要收储价格高于市场现货价格,轧花厂就会把能交储的棉花都用来交储,结果导致现货市场上优质的新棉资源十分稀少,流通不畅的情况下,纺织企业很难买到质优价廉的棉花。

 
  另外,由于收储定价缺乏同市场的联动机制,仅是一种用国家财税补贴行业的模式,是一种反市场运作规律的行为。在市场被完全扭曲,资源稀少的条件下,价格必然高启。这使得国内棉花现货价格远高于国际棉花价格,纺织企业成本高企,在面对国际竞争中承受了较大压力,东南亚等国家的纺织企业在成本优势下纷纷抢占中低端市场。随着东南亚国家纺织服装产业的扩大,近3年来,每年有10%~15%的纺织服装产品订单流失到东南亚国家。另外,越南、柬埔寨、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出口欧盟的纺织品只需要征收2%~3%的进口关税,而中国的纺织品出口欧盟需要征收12%左右的关税。
 
  在郑棉仓单方面,由于国家无限量地收储,大部分高等级棉花进入了国储库,市场上可供注册仓单的棉花数量极少。去年年初,郑棉注册仓单最大量为488张,此后仓单量持续萎缩,仅为214张。而在以往绝大部分年份,郑棉仓单注册最大量均高于去年。郑棉仓单注册量严重不足,导致郑棉期市一直存在价格随时会大幅波动的风险,郑棉临近交割月的合约保证金也被迫提升,又加剧了郑棉期市交易清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