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者语录】
1.规则意识淡漠,内心对规则不够尊重甚至漠视,是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关键问题。原因何在?
2.中国企业重情理,凡事以是否有利于结果为依据,决定应为还是不为;西方社会讲法理,规则至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两种模式孰优孰劣,一旦碰撞,谁占上风?
3.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而光有规则,没有规则意识也难成大器。中国企业的规则意识如何培养?
国际化,是中国企业最热衷讨论的话题之一。后WTO时代,不少企业选择迈出国门,到海外市场淘金。然而这一过程却伴随着太多的艰难和失意——成功者寥寥可数,大量优秀企业折戟沙场,资料显示,中国企业国际化失败率居全球第一。
水土不服、文化冲突、本土化不足……对于国际化失利的原因,人们冠以了种种解读。撇开这些表层因素,我认为,规则意识淡漠,内心对规则不够尊重甚至漠视,是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关键问题。
用两则实例来解释。
我们辅导的中国一家非常优秀的设备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披荆斩棘,发展顺风顺水,客户也多是世界500强大公司,然而在国际化过程中却遭遇了小挫折:客户要求每次产品更改都要征得其书面同意,中方认为这会延迟创新的速度,况且改善也是为客户着想,帮助其提高效率、完善质量,因此无需费此周折。
然而这一善意之举,却成了双方矛盾的导火索。客户以不遵守事先约定的规则为由,将这家企业的某一产品从采购清单上暂时移除。
同样头疼的还有中国政府。作为官方组织,中国政府需要代表国家应对国际纠纷,参与国际事务谈判,这一进程同样不太顺利。
今年3月,一场历时两年的国际诉讼划上了句号。美国、欧盟、日本认为中国对稀土、钨、钼相关产品的出口关税、出口配额等违反WTO相关规定,并提起诉讼。最终结果裁定中方涉案产品的出口管理措施违规。中国又一次在国际贸易纠纷中败诉。
对于这一裁决结果,中国稀土协会副秘书长张安文先生用“意料之中、情理之外”来评价。“意料之中”是因为中国的确违背了WTO关于出口配额的规定,“情理之外”是指中国向全球市场输送了大量物美价廉的稀土资源,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牺牲与所得严重不对称,况且很多其他国家也都存在藏而不采,或者采而少卖的现象。因此张安文得出的结论是“我们输法不输理,哪里跌倒哪里爬起”。
两则国际化失利的案例,主体不同,背后的逻辑却是类似的:
首先,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政府,出发点都是善意的,前一则案例中,企业修改产品,完全是站在客户立场上,为其利益着想的;后一则案例中,中国政府制定稀土配额,也是处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考虑。这种思维逻辑背后是道德标准评价,首先考虑结果,行为对于结果是否有利,有利,就应该做;不利,就不应该做。
应为,还是不应为,这是中方企业与政府的出发点,而西方社会,判定的标准则是规则至上,符合规则,万事大吉;不合规则,就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这种思维模式的碰撞,成为了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其实,中国企业并非不懂规则,也不缺少规则,欠缺的是规则意识,遇到问题不懂得从规则入手寻找答案。在上述案例中,中国企业知道修改产品需要对方书面确认的规定,中国政府也明白WTO关于出口配额的规则,可是当问题出现时,还是习惯于从道德入手寻找抗辩理由,坚持认为自己出发点是友善的,不肯直面规则补缺漏洞。如今后产品修改必须在得到书面同意之后,严格遵守WTO关于出口配额的规定,而不是打出感情牌,顾左右而言他,风马牛不相及,没有起到对症下药的疗效。所以不懂从规则入手解决问题,即使强调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也是爬不起来的,因为根本就没清楚跌倒在哪里了。
从更深层次讨论,上述两则案例的发生并非偶然,这背后折射出企业发展历程的不同。西方社会经过上百年契约精神的浸淫,对规则意识了然于心。而中国步入商业社会仅仅数十年,仍处于草莽阶段,许多行为逻辑和思维模式并非错误,而是需要随着社会进程加速而不断修正和完善。培养规则意识就是其中一例,目的是缩小追赶与学习西方社会的进程,快速适应国际化浪潮。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而光有规则,没有规则意识也难成大器。希望中国企业能从上述案例中汲取教训,对规则保留一颗敬畏之心,方能逐浪扬帆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