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的历史发展历程


 阿根廷共和国位于南美洲东南部,面积278万平方公里。人口 3700万(2000年)。其中白种人占97%,多属意大利和西班牙后裔。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87%的居民信奉天主教。阿根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占全国总面积1/4的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 土地肥沃,这为阿根廷发达的农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主要农产品是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葵花籽等,2001年粮食总产量为6748万吨,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国之一。1999年阿根廷牛存栏4905.67万头,屠宰量1241.14万头,牛肉产量265.2万吨,出口33.8万吨,出口收入为6.5亿美元。同年羊存栏1710.53万头,年屠宰量47.3万头,产羊毛6.5万吨。1999年阿根廷牛羊及其肉类出口收入达19.34亿美元。发达的农牧业,阿根廷成为世界粮食和肉类的重要生产国和出口国,素有“世界粮仓肉库”之称。 阿根廷还拥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银、铀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稀有金属铍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二, 铀矿资源储藏量2.94万吨,名列拉美之首, 除此以外,目前已查明的蕴藏量还有:石油4.11亿吨,天然气6886亿立方米,煤炭6亿吨,铁3亿吨。 阿根廷拥有5000多千米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海湾和温和的气候为阿根廷提供了许多不冻港,同时还为阿根廷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1991—1996年,渔业是阿根廷第一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增长率为214%。1999年捕鱼量达101.28万吨,出口收入为5.05亿美元。 2000年捕鱼量达85万吨,出口收入为5.9亿美元。 优越的自然条件,再加上劳动力拥有较高的素质以及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将近70年稳定的政局,使阿根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世界上富裕的国家之一。在1900 年, 阿根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日本的2倍, 略高于芬兰和挪威, 略低于意大利和瑞典。1913 年, 阿根廷的人均收入为3 797 美元, 高于法国的3 485 美元和德国的3 648 美元。但1930年发生政变以后,阿根廷结束了70年的政治稳定局面,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但即便如此,在1950 年, 阿根廷的富裕程度仍领先于日本, 与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大致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