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50 年代以后, 政府才开始重视重工业、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发展。内向发展是阿根廷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主要特点。为了扶持制造业, 政府采取了高筑贸易壁垒的措施, 使本国“幼稚工业”处于基本上没有外来竞争的环境中。然而, 保护的代价是高昂的。例如, 由于企业的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幼稚工业”不必为参与国际竞争而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结果是, 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缓慢。阿根廷一些非耐用消费品的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几倍。1982年终于使阿根廷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在被称作“失去的10年”的80年代, 阿根廷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20.7% , 而通货膨胀率则居高不下,1989年高达4 924%。1989年梅内姆上台后, 虽然经济形势有所好转, 但通胀问题依然很严重。1991年卡瓦略出任经济部长以后,阿根廷开始实行以比索与美元固定兑换率为基础、私有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1991—1998年年均增长率达6%。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动荡的影响,阿根廷经济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滑坡。德拉鲁阿总统执政后,推出一系列刺激经济复苏的措施,但收效甚微。 阿根廷原来贫富差距相对较小,相当一部分居民属中产阶级。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处于贫困线以下人口从1980年的13%增至2001年的44%,失业、半失业人数高达700万。自1991年实行固定汇率政策以来,贫富差距日益扩大。40%贫困阶层人均月收入从80年代初的273美元减至267美元,10%最富裕阶层人均月收入却从同期的2380美元增至2561美元。
20世纪50年代的阿根廷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