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需警惕被发达国家的陷阱


  阿根廷根本就不是发达国家.但阿根廷是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国民生产总值为3355.8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498美元,属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由于历史形成的面向国外市场的单一制的农业原料型结构,以及外资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使阿根廷的经济发展速度常受到国际经济变化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与影响,阿根廷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不仅低于巴西、墨西哥等国,也低于拉美各国的平均速度。由于地理上的原因,阿根廷国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业生产集中在潘帕斯草原区,工业部门也大都集中在这一地区。据统计,阿根廷全国工厂企业的80%集中在从圣菲市到拉普拉塔市之间,即巴拉那河和拉普拉塔河沿岸的狭长地带。全国的铁路、公路、港口、电力、电信等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也相应地集中在这一地区。这种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造成了国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力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以及人口过于集中等严重问题。 二战前与战后初期,阿根廷一直是拉丁美洲经济发达的国家。但是,二战后的40年,阿根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45年时的位居拉美第1位,降至1984年的第4 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战后阿根廷政局的长期激烈动荡。自1945年以来,阿根廷政府先后更换了8届。不稳定的政权交替,必然带来国内政策的多变。尤其在几任军政府时期,推行自由经济政策,无限制的大量进口,民族工业受到打击,致使阿根廷的经济不仅通货膨胀更加严重,而且国际收支上的赤字也大幅度增加。 1985年6月,阿方辛政府实行以反通货膨胀为主的新经济政策,即“奥斯特拉尔计划”。事实上这一计划仍未能控制通货膨胀的惯性发展。货币严重贬值,财政赤字增 加,外汇储备枯竭,生产萎缩,人民购买力下降。阿根廷成了拉丁美洲第三大债务国,外债总额高达640亿美元。 1989年5月,梅内姆就任总统,采取新的经济改革计划,实行了以对外开放、自由市场经济和私有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1992年政府继续进行经济调整,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由于稳定货币,紧缩财政、严格税收等措施得当,从而使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财政出现盈余,回流资金不断增加,外汇储备上升,经济在持续稳定中出现较大的增长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