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自然的掌心里(武当游记下)
彭淑玲
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武当山的建筑是风景更是文化,是一种可以欣赏的生活哲学。虽为人造,宛若天成。宫、观、庙堂、殿、亭、坊、桥、池、泉、井以及山门、石像、石雕、石刻等星星点点散落在武当山上,看似杂乱无章,实则秩序井然。并与这里的一花一树、一山一石、一崖一涧巧妙地交织,恰当地融入到山水之中,暗合了道家所提倡的自然之道,丝毫没有阻碍天地的流畅之气,体现了道家宇宙观。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复真观、万寿宫、紫金城,更似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带着神权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散落在武当山上。因为依山势而建,又被青山绿树环抱着,多了些漫不经心与温润平和。于迂回曲折处豁然开朗,于山穷水尽处柳暗花明,渗透着道家的 “动与静、虚与实、巧与拙、藏与露”的朴素辩证法。尤其是金殿,每一处细小的设计,也是用尽了匠心,为了 “藏风聚气”,沿山腰建城环绕,殿内如一小小温暖世界。玄武神像前的那盏 “长明灯”,仿佛是穿越了时间隧道的神灯,据说从1416年点燃,近六百年间,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电闪雷鸣,从未熄灭过一次,其中体现出的智慧实在令人叹服。这是人类的智慧,更是自然的智慧。
北崇少林,南尊武当。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中,一提到道家功夫,想到的便是武当山了,张三丰和他所研创的原始太极拳,一种博雅厚重、意蕴悠长的拳法。太子坡内设置有一个演武台,有幸看到了武当拳的表演。那些表演的道人,他们的表演中已经没有了一点点的表演成分,沉浸在太极拳的玄妙之中,意由心生,神游天地,时空仿佛自由穿梭于千百年间,充满了朴素的艺术之美。行如蛇,动如羽,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阴柔流畅,如群山轮廓清朗,又似天际风卷云舒,恍若好饮者于手掌间把壶豪饮,又似深闺女子抚琴传情,投足之间毫无杀机,却能置人于不生之地。
去天柱峰,得走10多公里陡峭险峻的山路。听朋友说,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恰似云中漫步,山中云雾浓如朵朵白棉,淡如丝绢霓裳,一些攀缘着的虬松,奇花异草的点缀,一切的一切,让人怡然。我是一个很胆小的人,这条山路于我来看,更贴近生命的真相,举目抬头是悬崖峭壁,低头下望是千仞幽谷,天地就在身边,死亡近在咫尺。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如草木一般,渺小得不值一提,一路走过去,有一种诡异神秘的宁静。这条山路,让人学会以尊敬的姿态接近,这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最完美方式。
终于,走到了金顶,看到了柳暗花明般的喜悦。这就是武当山的最高峰了,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一座金碧辉煌的紫金城,飞崖走壁般地镶嵌在山上,仿佛已得道飞升。站在山顶上,看到的依旧是深不可测的神秘之美,自然给予的威慑,它的寓意从无穷尽。有一览众山小的开阔辽远,更有傲视天下的王者气度,收纳百川的精华,接纳万山的朝敬。七十多座奇峰异岭,或巍峨高大、或垂直千米、或深渊万丈,它们之间这份坦然自若,使武当山与世间保持着微小而超脱的距离。
这是一座有品格、有风骨让人敬重的山。曾经得天子皇族厚爱,贵为皇家道场,它的眼底曾经收纳过多少荣华与富贵,这曾经的过往,对武当山的一草一木来说,都是平常事。耐得住寂寞,才能享得繁华。这不正是道家所崇尚的生活观吗?自然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武当山始终有一种静气在流淌,在这里再坚硬粗糙的心也会慢慢地温润、细腻起来。原来自然之道就是山水之道,就是生活之道。所以为什么古代的文人雅士喜欢选择归隐,而归隐的地方又多半是在山中。更奇的是,若是半路重出江湖,他们一定会大展宏图,名垂千古。当初王维隐居终南山,以后谱写出了一曲终南捷径的佳话。我想,一个再愚笨的人久居于此,也会被这山与水的灵气所滋润,渐渐通透、开阔、博达。以前一直有错误的认识,大山很闭塞,会阻隔人们的思维与眼界心胸,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了。
仙字拆开来说,就是人在山上。久居喧嚣闹市的人想得到真正的悠闲,不妨来到山里,安静地住上几天,沾染一些山水的灵气。庄子所谓的天地精神,我一下子明白了。人一旦与自然融合了,也就不会觉得困顿或孤独了。我想,以后若有机会,一定来武当山住上一段日子,看书,习字,散步,即使成不了仙,也是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