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类的共同追求


 幸福:人类的共同追求

             《21世纪幸福宣言》说明

             

               中国幸福研究院院长

                     徐景安

                  2014年6月28

    我代表中国幸福研究院,对参加“幸福国际(北京)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本次论坛的一个主要议题,是讨论通过《21世纪幸福宣言》,我就此作说明。

    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困惑是经济发展没有带来幸福感的相应提高。

英国未来基金会的迈克尔.威尔莫特和威廉.纳尔逊在《复杂的生活》一书中指出:

“在过去50年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并没有使人们增加多少快乐。这是进步的悖论。今天的一代人比以前更富裕、更健康、更安全,享有更多的自由,但他们的生活却似乎更压抑……”。

      当今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恶化,表现为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人与人的关系趋于恶化,表现为贫富悬殊、冲突加剧;人与自我的关系趋于恶化,表现为自杀率趋高、精神疾病严重。

     全球约100万人自杀,平均每40秒就有1人自杀。全世界有4.5亿人患有各类精神和脑部疾病。

中国每年自杀28.7万人,每2分钟1人自杀。中国1亿人有心理问题,严重精神病患者1600万,在疾病排名中已超过脑心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而跃居首位。

    世界的问题、中国的问题、似乎很复杂,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对幸福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2004年,我写了一本书《你的选择与中国的未来》,写了一句话:“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每个人的选择,决定自己的命运、中国的前途、人类的未来。”

 

   人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这是值得思考,但又被忽视的哲学命题。现代人缺乏对元问题的思考,现代文明恰恰就是在元问题上的认知步入了误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个“利”普遍认为是物质利益。现代文明把物质财富的占有与消费作为目标,现在在绝大多数人没有达到基本生活水准的情况下,对地球资源的使用,已超出地球承载力的25%。全世界67亿人都向发达国家看齐,需要20个地球。

    人类行为的动机是自利,但这个“利”不能理解为只是物质利益。助人为乐,乐也是利。人的利益的综合体现,就是幸福。幸福是人的终极目的。金钱、财富是生存的基础和幸福的条件,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目的和国家的发展目标,是人类社会不和谐、不幸福、不持续的认识根源。

    对中国来说,发展第一,追求物质,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温饱,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但由此产生了错误倾向,为发展而不顾一切、为挣钱而不择手段,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全民族的精神虚无。

    要使中国走出危局,最根本的是价值理念、价值目标、价值尺度的转变,从财富最大化为幸福最大化,以幸福中国为目标,带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全面改革,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幸福之路。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中国幸福之路的探索具有世界意义。

    我在2007年11月至2010年5月,发起举行了二十次创建中国新文化(北京)研讨会,主持起草了《21世纪幸福宣言》。

   《宣言》得到我国各界人士的认同,签名支持的有著名学者、百岁红军、省级领导、儒学会长、佛教主持、基智教徒、工商人士、工人农民、教师律师、心理工作者以及青年学生等500余人。

   《宣言》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共同追求。”“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幸福的历史。”“人类的知识就是追求幸福的知识。但迄今为止,人的知识中最不完备的依然是关于幸福的知识。什么是幸福?怎么获得幸福?多数人不愿思考,不重视学习,陷入认知的误区。”

 

《宣言》回答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人的重要需求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感,是需求客观性与感受主观性的统一。”幸福感表现形式是主观的,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所以,幸福是可以作为对象研究,可以成为一种知识、一种学问、一门科学。

  “幸福知识是人对自我需求的调节与满足需求路径的选择,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心胸修养和思维方式。幸福知识是人生最重要的学问。”

   权力、财富、名誉,使人在社会分工中处于优势地位,可以掌握更多的资源,是人幸福的源泉。但是,能否获得真正的幸福,取决一个人的价值理念。不懂得幸福知识,权大、钱多、名响,也可能带来不幸。

 

《宣言》回答了幸福的来源。

物质层面的幸福。物质重要需求的满足可带来幸福感。但“物质带来的幸福是短暂的,过度的物质追求是有害的。”

     情感层面的幸福。“人和人真挚的情感是幸福的重要来源。”它比来自于物质层面的幸福感长远得多、持久得多。更重要的是不会破坏环境、不消耗资源。

     精神层面的幸福。所谓精神就是“超越生命的有限而实现永恒。人的生命存在能给他人带来幸福,就是实现了生命的延续,就是永恒。”

    《宣言》在承认物质幸福的同时,鼓励人们追求情感幸福、精神幸福,从现代文明将物质幸福作为主要价值目标的误区中摆脱出来。

 

《宣言》回答了幸福的实现途径:

爱自己: 身心要健康。活得有意义。自我要升华:

爱他人:从孝敬父母做起。从亲近周围做起。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做起。

爱大家:遵守公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是从500多年的西方文明、2500多年的中国传统文明、200多年的社会主义运动归纳、提炼出来的,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提炼,是完整的人性追求。

 

《宣言》倡导新伦理:

基督教倡导为上帝而善的基督教伦理。伊斯兰教倡导为真主而善。佛教倡导为来世而善。儒学倡导为祖宗而善。《宣言》倡导为幸福而善的新伦理。

     幸福与道德同在。为了自己的幸福,要自觉约束自己。对他人不道德,会遭报应。对自然不道德,会受惩罚。离开道德越远,人就越不幸。

 

《宣言》提出社会价值尺度:

是否为民众谋幸福是检验一切政党、政府、团体好坏的唯一标准。经济殷实、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环境清洁、物质低耗、精神愉悦,应成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幸福指数应替代GDP作为社会发展指标。

    《宣言》向世界呼吁:

传播幸福知识,鼓励人追求物质幸福的同时,重视情感幸福与精神幸福的追求,激励人既爱自己也爱他人、爱大家,宣传所有向善的伦理与为自己的幸福而善的新伦理,停止对暴力、色情、恶行、奢华的渲染,是教育与传媒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