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孝文化研究会
——弘扬推广孝文化工作纪实
青州孝文化研究会会长 曹元国
青州作为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2002年青州市王府游乐园率先建起了二十四孝教育园,并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孝文化研究会—青州孝文化研究会。十年来,青州市高度重视孝文化的教化育人功能,扎实深入地组织实施孝德工程,评选各类孝德典型,推行以孝治村,开展孝文化讲座,将其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在全市推行以孝治村全覆盖,并积极推动孝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千家万户,积累了扎根于基层实际、立足于实用实效、具有鲜明特色的经验,为“文化青州”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一、青州现存的孝文化古迹,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孝文化底蕴
1、宋朝欧阳修在青州写下悼念父母的著名文章《泷冈阡表》,用青州盛产的青石刻成一丈余的石碑,千里迢迢运回江西永丰老家,安置在父母墓前。迢迢几千里,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将巨大的石碑越山过河从青州市运回永丰县。欧阳修为父母立碑的孝心,对传播中华孝文化起到了播种机的作用。范仲淹在青州手书《伯夷颂》明示了他忠臣孝子的光辉一生。
2、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十四位孝子在周朝时的齐鲁大地上先后涌现,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元朝郭居敬编纂的二十四孝故事到明朝青州人二十四孝故事渲染,奠定了青州是中华孝文化发源地泉眼。
3、《青州县志》记载,清朝以前青州用孝义乡、孝悌乡、亲仁乡、孝妇乡做乡名,自唐至清在中华大地是极少见的,充分说明了中华孝文化在青州发展传播的根源。
4、在青州衡王府遗存的两座石坊中,北石坊横匾上镌刻着“孝友宽仁”四字,把孝放在首要位置,警示后世子孙只要做到孝友宽仁,才能保证家风正,国运昌。
4、据考证,青州万年桥上明朝浮雕《二十四孝图》是我国最早在公共场所展示的二十四孝古迹。
5、现在青州云门山上的巨“寿”是孝文化的产物。在青州云门山阴,有一海内罕见的巨大型摩崖石刻“寿”字,人称为“云门献寿”,系“大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写”。 明代在云门山上镌刻巨寿,把家事推向了社会,展现了孝的社会内涵。
二、筹建孝文化教育园,在寓教于乐中宣传、推广孝文化
2003年7月,青州用大理石雕刻了二十四孝雕塑群和二十四孝浮雕及名人题刻、孝子录等内容组成的孝文化墙,《孝经》壁,常回家看看点歌台,中华孝文化展厅,孝德大舞台等共同组成了全国首家孝文化教育园、孝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孝文化教育园,组织编写新二十四孝故事,推出了拜孝子、听故事活动,寓教于乐,推广孝文化。孝德大舞台每年的节假日,都有孝子剧演出,十年来演出场次500多场,接待单位组织参观孝文化团体100多个。
三、组建青州孝文化研究会,开设中国孝文化论坛
2004年11 月,来自全国各地的创始会员260人,在青州民政局登记注册成立了青州孝文化研究会。北京、济南、曲阜、潍坊、高密、寿光等地都有副会长、理事和会员。像吴甲选、苏毅然、朱启禄、徐北文等许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领导和老学者担任该会的名誉会长。孝文化研究会成立后,每年推出一个活动主题,不遗余力的弘扬孝文化。
2006-2008年《中国孝文化论坛》活动主题是“相约孝行 共享和谐”;
2009年《中国孝文化论坛》活动主题是“相约孝行,共建和谐,感恩亲情友情”;
2010年《中国孝文化论坛》活动主题是“孝行中华,从我做起,亲近父母,和睦邻里,长幼明序,友爱兄弟,不忘感恩,加厚亲情”;
2011年《中国孝文化论坛》活动主题是“尽孝倡礼促和谐,共建和谐人际关系” ;
2012年《中国孝文化论坛》活动主题是“孝行天下 从家做起,亲爱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者,善待同事,修身慎行,品行立世”;
2013年《中国孝文化论坛》活动主题是“自强不息努力弘扬孝道文化,修身齐家爱人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中华孝文化论坛》活动主题是“行孝天下,和睦万家,尊礼建序,情暖中华,尽力弘扬中华孝文化,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论坛上发表文章:《孝是一个不可抛弃的话题》、《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从二十四孝看中华孝文化的特点》、《舜帝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位帝王》、《中华孝文化与中国外交的关系》、《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当代孝的变现形式》、《弘扬孝文化是提升国民道德 创建社会和谐的基础工程》、《如何圆满尽到一个人的孝道》等200多篇文章。
2006年我们创建的中国孝文化论坛(http://www.xwhbbs.com),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壮大,2014年5月孝文化论坛网上注册会员达到17300多人,2014年5月该论坛点击率近600万人次,青州孝文化研究会的知名度有了较大提高。
借助孝文化研究会这个优势平台和人才资源,积极为以孝治村、以孝治企、以孝治校进行孝文化发展策划。我们先后帮助青州市王坟镇侯王村、弥河镇张家洼村、黄楼街道东坝村、何官镇南小王村、青岛市城阳区后田村等策划以孝治村活动方案;帮助青州市公安局、飞达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筹建孝文化展厅,并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非常有价值的孝文化资料。
积极与国内外孝文化研究机构进行业务交流,与香港大学国学研究推广促进会合作,在传统孝文化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为下一步的深入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与世界孔子协会、世界孔子学院建立合作关系,聘请日本孔子学院院长孔健先生为我们协会的终身名誉顾问。连续举办了三届孝感青州人物评选活动,青州十大孝星、幸福家庭等评选活动,首届逄公忠孝文化研讨会等。参与青州市孝德教育读本的编写,投资30万元建成了孝德教育基地。
四、2006年孝文化研究会走进大学讲堂、院所,并广泛开展基层宣讲
2006年开始在大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军校讲授孝文化,从七个方面进行孝文化授课,受到好的效果。积极开展各项孝文化活动,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孝文化价值和意义。成立青州孝德艺术团,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力宣传孝文化;组织书画笔会,九月九组织乡贤聚会;协会部分会员自发组织给敬老院送爱心、送温暖;协会会长曹元国、副会长冯先家,先后应邀到济南、潍坊、德州、淄博等地进行孝文化专题讲座,为潍坊地税局,二炮工程学院等单位授课100余场次。有不少大学生、学员听课后,明白了《孝经》上讲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的道理,有部分人放弃自杀、犯罪、违纪想法和行动。青州看守所在押人员听完课后,半年时间,所有人都安心改造。
五、孝文化研究会取得成绩和发挥的作用
孝文化教育园自建成以来获得了诸多殊荣。2006年被潍坊市、青州市授予小公民道德示范基地;2008年潍坊教育学院将王府游乐园定为大学生德育基地;2009年我们编导的孝子剧代表青州参加了潍坊市旅游系统迎新春文艺晚会的表演,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同年被山东省授予省亲情教育基地。2010年4月成功策划并举办了中国青州第三届中华孝文化与和谐社会论坛、中国首届以孝治村论坛,受到了全国孝文化同仁的普遍欢迎,引起了全国广泛关注。2010年被山东老龄委授予山东省孝文化基地。
自2003年孝文化教育基地成立到现在,共举办以孝文化为主题的锣鼓秧歌节目表演、书画笔会赠送礼品等活动和节会60多次,举办了以孝为内容的全国范围内的书画征集活动,与潍坊晚报联合举办孝文化征文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孝文化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在研究和宣传孝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连续5年印制中华孝文化艺术挂历4.5万份。孝德大舞台每年节假日都举行孝德剧演出,每年节假日都组织拜孝子听故事活动,演出100多场次。2013年开始,筹集孝文化资料文物、作品等筹建全国首家孝文化博物馆,建设现代孝文化雕塑群等,开办孝文化讲堂,让更多人的感受孝德文化的内涵,接受其熏陶,自觉相约孝行、共创和谐。
六、通过实践总结的“以孝治村”的目的和意义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做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孝道德、孝行为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并进一步积淀成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血脉。中国传统孝文化是从华夏千年文明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春秋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把孝道上升到理论高度,认为孝道是人生义务,是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灵魂。孝道,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从历史上来讲,自古就有“以孝治国”、“以孝治天下”的说法。从汉朝开始,乡村的管理是在乡村中设乡长、里长、村长等管理岗位,但是对于村民的管理大都以“宗族理念”为主,而这个“宗族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孝”的思想。孝道由家庭伦理逐步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中国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土地政策的发展变化,农村管理的方式和结果也在发生变化。从1949年至1978年,这28年的土地政策划分为解放初期土地改革、农民私有,后来的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集体所有,改革开放后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所有家庭经营3个阶段。这3个阶段的具体土地政策尽管各有所异、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政府通过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一物质载体,完成对农民和农村的有效管理,期望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实现农民的安居乐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崛起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土地政策也进入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土地流转阶段,大量的农民开始充实到第二、第三产业当中来,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过渡,这使得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这种现象在近几年尤为突出,各个城市农民工的大量出现即证实了这一点。党中央、国务院前几年又出台了全部免除农村土地提留的惠民政策,这导致了农民个体对村集体的依赖程度再次降低。综合以上,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的降低,农民个体对村集体依赖程度的降低,导致了村级组织对农民管理的软弱和降低,出现了人们经常所说农村难管、农民难管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创新管理模式,和改变管理方式,由单纯的管理者,转变成管理服务者。
同时,近年来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变化、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农村缺少主流文化的引导,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应有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孝亲敬老这一传统美德面临严峻挑战。“百德孝为本,百善孝为先”。无论如何评价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都不可否认它更多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其养老敬老的基本社会道德,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更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审视孝道文化,为其注入时代内涵,培育起现代孝道文化新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弘扬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实现由传统孝道向现代新孝道的创造性转化,是至为重要的,从孝道开始,从家庭开始,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促进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切实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老龄社会条件下,老年一代迅速增加,年轻一代比重减少,促进代际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孝道文化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粘合剂。青州市张家洼村、侯王村“以孝治村”,青州飞达实业“以孝治企”,青州王坟镇逄山初中“以孝治校”已证明了孝文化传播和弘扬的效果。在当今社会个人信仰偏低、道德普遍缺失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借鉴利用“以孝治国”、“以孝治天下”的理论,来研究探索以孝治村、治企、治校的理论,村两委推行以孝治村,对于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新生活促进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伦理道德正处于重构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繁重。经济上小康村更应该是道德文明建设上的小康村,我们要把我们的小康村不只建成经济小康村,还要建成生活健康,道德高尚,和谐稳定的全民发展的小康村。大力推行以孝治村,以传统文化统领农村文化主流,凝心聚力,对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提高村两委成员在居民中的威信,密切干群关系,形成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催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