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当如何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一个农业强国。中国农业的基础比较薄弱,机械化信息化品牌化市场化程度都相对薄弱,水利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抗风险能力差,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民又无力承担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村镇又无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身能力改善农业农村条件,影响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所以,弃地务工是农民无奈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始终把农业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成了中国政府的头号工程。直到近几年“三农”问题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但这还远远不够。八亿农民不脱贫中国难脱贫,八亿农民不富中国人不算富,农业不强中国难强,农村不变中国不会有大改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有中国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城镇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的城市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在于社会资源配置的均等化,农民就业创业致富的本地化,享受社会资源社会福利的属地化。
  中国政府减免了农业税,其实农民并没有真正受益。以甘肃中部为例:农业税每亩8元,一墒地2。5亩,一墒地减免农业税20元,一袋尿素(80斤)当年上涨了20元,减免的农业税被冲消了。再比如粮食补贴,化肥补贴,农机补贴,种子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等,国家的投入的确不小,可农民为什么没有感觉到受益呢?这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通过调查发现: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你问农民国家的好多政策不知道或拿到的补贴远比规定的少甚至一两年都拿不到;二是补贴方式缺乏科学性。有些补贴直接补贴到了种子农资农机化肥生产销售单位了,农民买了生产资料也不知道补贴了没有补贴了多少。其实这些补贴最大的受益者是生产商销售商。粮食补贴到底是按土地数补贴呢还是按种粮的亩数补贴呢?既然是种粮补贴那么不种粮该不该拿补贴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有些地方按种粮的亩数补贴,有些地方按每户的总土地亩数补贴,不管你种粮还是种果树或者撂荒都拿补贴。所以,这些补贴并没有起到引导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作用。适得其反,引起了农民对补贴发放的不满。是否可以研究探讨补贴变奖励或投资的可能性,避免资金撒胡椒面,面面俱到俱而不到,是很有必要的。
  政府投资应当以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利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水利设施建设、村镇基础设施改善为主。对于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加工以及小型水利设施等的开发建设交由市场运作,政府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即可。这样就不会分散政府的财力和精力,专心致志地做好城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