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vs小城镇


 就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规模而言,发展大城市是城市化的主流。1980年代初至上世纪末,“小城镇,大战略”一直被倡导,但市场机制发生了作用,在这20多年中,大城市的工业化和人口聚集效应愈来愈明显,“小城镇,大战略”实际被放弃。然而随着大城市病愈发严重,房价高企,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等因素,政策的天平似乎再次转向,小城镇又受到人们的青睐。

  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就是要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活得好
  近十年来,我国掀起了城市建设的高潮,各地纷纷建立“融资平台”,圈了很多地,建了很多园区,城市和城镇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规划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规划面积动辄几十、几百平方公里。很多地方对城市建设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县一级政府,大都提出“大拆大建出大变”的口号,都想尽快改变县城形象,把很多财力用到城镇建设上,而且标准非常高,甚至超过了大中城市的标准。许多中等城市不是完善基础设施,而是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大办公楼,有的市的办公大楼跟宫殿一样。忽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将大量财力用在城市形象上,确实是一个误区。
  毫无疑问,借助于高科技,城市规划部门可以把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搬到中国来,但这恰恰提高了城镇化的门槛,使农民很难进入到城市。我们提出加快城市建设,主要是指加强城市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公共交通、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而不是说把城市建得越漂亮越好。漂亮的城市自然是大家乐意见到的,但漂亮的城市需要付出高额的成本。为什么一些城市的房价那么高?这跟我们把城市建设标准提高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水平密切相关。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农民进城。未来我们还要有几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和城镇。现在确实有很多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但不是全家进城,是一个人进城。农民工总数有2亿多,这些农民工是城镇化的一部分,却是不完全的一部分,因为夫妻、孩子不在一起,农村现在有很多“留守儿童”,将来还会有很多“留守父母”,这就会带来很多问题,也会给城镇化蒙上阴影。推进城镇化,或者说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就是要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活得好,把这三条解决了,我国的城镇化就实实在在地推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