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作者:周锡瑞,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主要著作有《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现代中国:一部革命的历史》等。
出版: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洋洋三十万字的这部著作是一部家族史。作为历史学家的作者是这个家族的女婿。选择三个时代,围绕三个(群)代表人物来描述,可能与资料的可获得性有关。这是一个书香世家,一直保持着很好的诗文传统。
“封建帝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叶坤厚,他出生于十九世纪初。叶坤厚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很有思想也很有才华。科举一直不顺利,屡考屡败,连举人也没有考取过。通过捐身份,获得在河南做一个小吏的机会。他勤奋、努力、踏实肯干。在防洪和抗洪,赈灾和扶贫中的表现受到赏识,一步步晋升,后来担任了南阳知府。在知府任上,他与儿子及弟弟紧密合作,在抗击太平天国、捻军及白莲教的过程中表现突出。叶坤厚因此受到皇帝的接见,他的儿子和弟弟也封官受禄,都担任过道台一级的官职。他的弟弟和儿子们也一直在科举道路上奋斗而屡试不中。好在那个时代,由于国家危难深重,给各类人才不同的发展机会。
“中华民国”时代的代表人物是叶坤厚的曾孙叶崇质。靠着祖先留下的影响,叶崇质年轻时候也曾经为官,担任过直隶巡警道的职务,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厅长吧。叶崇质在官场上的提携者和保护人就是袁世凯。后来,叶崇质的堂兄叶崇榘因反对袁世凯被处决,叶崇质就退出了官场。叶家的老家在安徽省安庆。祖上因为为官,而按照清朝的回避及轮流制度,不仅要异地任职,而且要周期性轮换,于是居住总是不稳定。叶崇质退出官场之后,将家安在天津。天津作为京畿门户,又是通商口岸,有着资本运作和发家致富的大好机会。凭借家世背景,凭借担任官员积累的人脉资源,叶崇质的“官僚资本”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1949年以后”时代的代表人物是叶崇质的几个儿子。叶崇质有三房太太,有十四个子女。其中比较有社会影响的是叶笃义、叶笃庄、叶笃廉、叶笃正、叶笃成几兄弟。在叶崇质的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社会思想和文化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不过,对他们人生最有影响的,是中华民族面临的危难。同他们的祖先一样,叶崇质的子女们,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尽管是“富二代”,他们没有躺在安乐窝里享福。他们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看成是自己的命运,肩负起救亡图强的重任。在学生时代,他们就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日战争中,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走上抗日前线;在解放战争中,他们主动站在共产党一边。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国外求学并卓有成效的科学家回到国内,而一直就积极配合共产党工作的积极分子更加积极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
1949年之后的中国历史,一次运动接着一次运动。在历次运动中,叶崇质这些积极投身进步事业的儿子们,没有一个能逃脱被怀疑、批斗、清晰的磨难。因为他们的出身,因为他们广泛的社会联系,因为他们的耿直和仗义,在三反运动中,在肃反运动中,在反右斗争中,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们受到审查,受到批评,被关牛棚,被关监狱,有的背井离乡,有的妻离子散……就连杰出的科学家叶笃正,也被怀疑,被批判,蹲过牛棚,扫过厕所,做过食堂卫生。
兄弟几个当中,命运最曲折的当属叶笃庄。
叶笃庄生来具有叛逆精神,据说与他是姨太太所生有关。他崇尚自由,不愿接受约束。他是兄弟姐妹中第一个反对并废除包办婚姻的,也是第一个提出并促成分家的。中学阶段,就阅读过共产主义著作,形成激进的左倾观念,还写过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阶级问题的文章。抗日战争期间,留学日本的叶笃庄回到国内,投身到抗战的热潮中。先在天津开办进步书店,后来又到了西安,加入八路军,在一二九师做日语翻译及相关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和苏联联合开办的情报处“特种情报所”工作。再往后,开办一家企业“太平公司”,作为共产党的地下据点。1944年,加入民盟,出任《人民周报》总编辑。同一时期,认识美国进步记者裴克并频繁来往。再往后,加入英国情报局和美国战略情报局联合组织的情报组织GBT。抗战胜利后,叶笃庄来到北京,一方面从事民盟的组织工作,一方面继续他的农学研究。再后来,进入中国农业科学研。
在1950年的“忠诚老实学习运动”中,叶笃庄完整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作为一个共产党的支持者,作为一个有着丰富革命经验的亲党人士,他对自己的经历很满意,很得意。可是,到了1952年的“三反运动”时,叶笃庄因为他的耿直,因为他对专制的不妥协,受到了攻击。到1955年的“肃反运动”时,叶笃庄引以为自豪的革命经历成为怀疑的对象,成为他“反革命”的罪状。他认识美国记者裴克,他曾经为美国和英国的情报局工作过,他曾经是国民党和苏联组织的情报机构的成员……所有这些叶笃庄都是可以解释清楚的。他有一颗爱国的心,他有着追求进步的信念。他曾经所做的一切,最终都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利益。这一点,他对自己毫不怀疑。可是,一个问题一旦上升到政治的层面,就不是那么容易说得清道得明的。这一次,虽然没有给叶笃庄定罪,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只要形势需要,这些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试图回避政治的叶笃庄又被政治找上了门。因为之前对某些领导官僚主义和不务正业的批评,他被批评,被攻击,最后被打成右派。第二年,他被秘密带走,关进监狱。过了很多年,才知道他的罪名是:反革命。1962年,叶笃庄获释,回到北京的家里。可是过了一个月,出于某种政治形势的需要,他又被投进监狱。为了不影响家人和孩子,他向妻子提议离婚。虽然是他提出,他内心是不情愿的。他们是深深相爱的一对夫妻,她是他最重要的生命支柱。但是,妻子同意了。
1968年,叶笃庄出狱,被安排到安徽劳改农场(安徽正是他祖籍所在地)成为农场员工,但还没有恢复自由。第一个月拿到18元工资,他给母亲寄去5元。收到一位兄弟的来信,说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了。1975年,政府颁布大赦令,对象是在押的国民党人员。叶笃庄也在大赦人员中。叶笃庄感到一种绝望的讽刺。他年轻时就投身于反对国民党专制和暴政的斗争中,正是因为对国民党的不满才使他走近了共产党。可今天,他却要和国民党人员一起接受共产党的大赦!获得自由之后,他希望回到北京,回到自己的家里。组织上派人到北京了解情况,准备征求他妻子的意见,毕竟他们已经离婚。这时他才知道,他的妻子已经因癌症去世两年了!
本书作者是叶笃庄先生的女婿。作者想在这部家族史中阐述的一个观念是,家庭是维系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纽带。个体就像枝叶,家庭就像树干。——这是本书取名为“叶”的象征意义之一。
从叶氏家族的百年变迁来看,家庭的观念在进入现代之后已经有了很多变化。家庭联系对人生的意义已经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的重要了。比如,在叶坤厚的时代,家庭成员的生活和工作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的行为以家人为目的,人们的交往以亲人为中心。叶坤厚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母亲,因为他每天晚上都要陪母亲说话,母亲每天都要看到他。那时候,父母一方在世,兄弟就不能分家。兄弟之间是真正的一家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叶坤厚取得仕途的成功之后,首先想到就是要提携他的兄弟。
到了叶笃庄兄弟的时代,家的观念及家的作用和意义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至少,家对于个体不是那么重要了,家对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是那么必不可少了。尽管兄弟之间大多有着不一般的情感,但是,每个人都在社会发展自己的关系网和朋友圈。家庭只是个体生命体验的场所之一,而且只是一个封闭狭隘的场所。个体生命体验的更大的场所是社会。个体不再接受家庭附加的各种束缚,所以,在他们母亲还在世的时候,他们就大张旗鼓地分了家。尽管好几个兄弟都走上了革命的进步的道路,但他们的路径并不相同,选择并不一致。叶笃庄兄弟的时代是一个崇尚自由,崇尚自我价值实现的时代,人们对家的依恋减少了,自由也就增多了。
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是叶氏家族的传统和精神。在叶坤厚的时代,他追求建功立业和光宗耀祖,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他实现了;叶崇质的时代,他追求物质的丰裕和家庭的稳定,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他也实现了。在叶笃庄的时代,他们几个进步的兄弟也在努力,在奋斗,在积极进取,但是,他们所收获的与他们所追求的,似乎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