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1.苗实:【回归网络,尽一份责任】我虽然已经退出陕西永秀经济管理研究院,但还是研究院的兼职研究员,还是恩公白老先生有个性的学生。现在,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写好自己的文章,在与网友的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同时,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尽一份自己的责任,无论我个人的力量多么不足道。实不相瞒,我的理想是成立民间智库国家转型研究院,专注于中国的发展转型问题研究。十年做不成,二十年;二十年还不行,那就三十年!
692.苗实:苗实(原名张春田,字苗实,号道邻),陕西眉县人,1974年2月1日出生。知名学者,独立经济学家,人大经济论坛巨擘级原创会员,陕西永秀经济管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先后提出了“新三元悖论”.“大小经济学”和“新痛苦指数”等三个理论创见,对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制度宏观三农与区域问题有长期研究,著有《中国经济如是说》.《中国经济研究浅谈》.《人生经济沉思录》.《苗实不惑年文集》和《苗实甲午自选集》,均可在学者苗实新浪博客下载。据相关统计,以上五部作品目前为止已经2000多人次下载。
693.苗实:百度百科是这样纪录蔡东藩先生的,蔡东藩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蔡东藩这套演义重史轻文,尽管略输文采,但却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高中时期,我就是经常读这套书,感觉相当不错,真可谓是受益匪浅。记得,当时是从供销社退休的杨老先生处购得,一本书8元。而我在学校的生活费也就一周20元,这套书下来顶得上半学期花销了。现在突然想起了蔡东藩先生,印象还挺深,如果大家喜欢历史的话,就请翻翻这套书。
694.苗实:南怀瑾先生的书,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的。可以说,大学五年时间,我在不少空闲都是读南先生的书度过的。总体讲,南先生的书文史哲兼具,但以哲见长。说实话,我能够在后来写出24篇小文章的《人生沉思实录》,就与读南先生的书有很大关系。所以,希望喜欢传统文化的朋友不可错过南先生。当然,南先生的书只是入门读物。如果要深入钻研,学院派的书是必须要读的。
695.苗实:宁波大学俞立平先生指出,我们这个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学者也是各具特色的,学者的多样性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体现,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论文数量或论文质量或其他可见指标来评价学者,有的学者论文数量并不多,但他的洞察力和水平极高,我的导师就是这样的大师,非常令人敬佩。我认为,俞先生关于学者多样性的见解相当好。可以说,在各地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中国,学者的多样性尤其突出。譬如,东部中部西部,体制内外,海归土鳖,名校非名校,等等。正如人大经济论坛资深坛友hy880121所言,学术研究是一种乐趣,人各有志,不必千篇一律。
696.苗实:张五常老先生说,他早年曾问林毅夫的老师、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约翰逊(Gale Johnson),要发表多少篇文章才能得到终身教授职位?他说,我从来没听说过这种事情。我说,那么完全不发表可不可以?他说,当然可以,只要你表达出你自己的思想。可以说,我认同张老上文所陈述的这个见解。而且,经济学家首先要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如果没有数理论证能力,可以把工作交给数学家。
697.苗实:林毅夫先生说,我一再讲我不是乐观者,我是客观者。乐观者忽视问题的存在,只讲可能性,把可能性当成现实性。悲观者只看到问题,看不到机会,变成“中国崩溃论”。客观者是说,潜力我们知道,问题我们也承认,然后看看这些问题有没有可能解决,怎么解决。你也说了,我看到了目前一些问题对民众信心的影响,我并不回避问题。所以我不认为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是一个客观主义者。我认为,林先生是典型的乐观者。即便中国有增长潜力,那也是市场化系列改革的结果。而实质上,林先生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模式论者。
698.苗实:知君两件关心事,世上苍生架上书;大道至简方为真,转型研究国运兴。太白山下有两渠,横渠西边有金渠;同扶元气回阳九,各放光明照大千。说实话,知音不虚。我记得,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七十多年前四川一位患难知交钱吉先生赠与南怀瑾师的,全诗是这样的,侠骨柔情天付予,临风玉树立中衢,知君两件关心事,世上苍生架上书。而这首诗的后两句,是晚清曾国藩的诗,民国于右任书写过。
699.苗实:在人大经济论坛学习研究已经有五年时间了,平均每天在线6.6个小时。随着交流的加深与拓展,不知不觉成为了本论坛巨擘级会员。开句玩笑,作为稀有动物(即坛宝)实至名归。当然,我是一个争议性人物,甚至被嘲弄被辱骂。客观上讲,我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远远超乎我自己的想象,尽管在高中时期有成为思想家的远大梦想。在我的意识深处,自己虽然有经济学家的影子,但是思想上还远未成熟。所以说,下一步的工作,还是要多读多看多思考多动笔,为中国这个转型期的大社会健康运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700.苗实:思想自由,是学者的本质特征。而且,足以彰显价值。更进一步讲,思想自由超越金钱和权力。也就是说,学者幸福就幸福在思想自由,即便没有金钱和权力上的自由。就我而言,为了获得思想自由,付出了太多太多。在经济学上有句至理名言,那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以,思想自由的情况下,要有舍的精神。
701.苗实:近几年来,许小年先生的文章我读过一些,感觉一针见血,甚为通透。可以说,许小年先生对中国经济的深刻反思,自有其缜密的逻辑,值得经济学同好留意。其实,做经济学家,就要直言快语,不能藏着掖着。否则,只报喜不报忧,经济学家对社会就没有价值。
702.苗实:张维迎先生的主张,我大体赞成。不过,若付诸实践,理应缓图。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ZZ和LD。之所以老百姓生活水平停滞不前,就是因为上面提到的这个问题的存在。可以说,张先生奔走呼吁,就是为了赶走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顺利推进的拦路虎,而这个拦路虎就是ZZ和LD。
703.苗实:对于吴敬琏先生,我接触的时间已经比较长了。可以说,老先生的精神很让人感动。尤其是他对改革的积极建言献策,颇为执著。更进一步讲,中国不能没有这样堪称国宝的人。对于全方位改革,他能够站出来支持,难能可贵,作为体制内的一份子。
704.苗实:茅于轼先生的思想属于大道至简,仔细琢磨,都有其内在的道理。可以说,老先生既是经济学家中难得的思想家,又是思想家中难得的经济学家。当然,在中国,他是一个孤独的存在。即便他不时遭到一些不明就里者的辱骂,我还是要支持他。尽管我本人达不到他的思想境界,但是我有钦佩他的权利。
705.苗实:当环境不能给予自由,我们就争取自己的自由。而且,是与社会大众一起,争取自己的自由。只有如此,社会才能真正自由,并取得长足进步。经济学家的存在有什么价值?就是扎扎实实去做这样的工作,把捆绑住社会大众的绳索砍断,从制度上保障自由的存在和扩展。在中国,经济学家支持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就是为自由而战。如果没有这个信念,就不要做经济学家,干脆去卖烧饼。
706.苗实:不是每个经济学家都能影响国家政策,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整天思考和议论国家政策。说白了,这是经济学家的命,无法摆脱,尽管分文未取。而且,这样的存在,既是启蒙,又是监督,可以起到造福社会的作用。
707.苗实:经济学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其中,有投机分子,有无耻之徒,有民族败类。而且,中国这样的体制容易出这种所谓的“专家”或“精英”。所以说,无论是站在明处的学者,还是躲在暗处的学者,整个社会要擦亮眼睛,保持警惕,不要被他们的光鲜学历和学术身份所迷惑。如果这类人阴谋得逞,就不会有真改革。
708.苗实:我在网络上写文章,也快五年了。一贯坚持的原则是,大家喜欢,就看看评评。不喜欢的话,也不勉强,顺其自然。这一路下来,已经有8666人次下载我的作品,网络关注度1000多万人次,收到回复6万多人次,专门评论文章27人次。在新浪,经常见到微博卖粉的和博客卖访问量的,我都是一笑置之,不予理睬。
709.苗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结果,无论是双轨制的问题,政府主导的问题,腐败泛滥的问题,贫富悬殊的问题,还是发展方式转型,进而深化改革的问题,都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所以,我主张,以改革开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经济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结束半拉子改革,顺利实现全方位改革,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国家。
710.苗实:北大刘伟教授说,我从来就没有觉得出名很早是我真的怎么"高"了,那是一个时代给的机遇,让很多年轻人有了成名的可能。经济学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需要很多研究,不是说很年轻就出名是什么奇迹,而是时代给了这些年纪很轻就出名的人机会。我认为,刘先生说的是实话。现在,社会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很强烈,而积极主动去满足这种需求的年轻经济学家就容易为人所知,名满天下。当然,这些年轻经济学家并非高人一等,也属于普通人民群众,只是懂一点经济学专业知识,并乐于做一点普及的工作。过去五年,我就是这样过来的。父母有时候开玩笑说,你是改革开放时代的活雷锋,助人为乐,分文不取。确实,我做的这些事情,是为国为民。但愿,不要误国误民,就心满意足了,遑谈什么经济回报。
711.苗实:在经济学家这个小群体中,有的人擅长教学,有的人擅长研究,有的人擅长普及,有的人擅长翻译,有的人擅长投资,有的人擅长献策,有的人擅长数理,有的人擅长调查,有的人擅长继承,有的人擅长创造,不一而足。所以,用某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经济学家是不科学的。而且,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712.苗实:一个人走向前台,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要有许多人做幕后的工作。而且,做幕后工作的人,往往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也就是说,有与无对立统一,相辅相成。所以说,无论是走向前台的人,还是站在幕后的人,都必须练就一身好功夫。而且,都要活出境界,不能流俗,尽管从本质上你我皆俗人。更进一步讲,中华民族要成为世界文明家族中的佼佼者,前台重要,幕后更重要。在这里,走向前台的是精英,站在幕后的是群众。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放权让利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713.苗实: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主席造访北大,寄语北大师生,别把北大“办成第二个哈佛和剑桥”,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要办成“第一个北大”。要我说,拘泥于中国办北大,难成大器。现在是全球化时代,哈佛剑桥都是世界性大学,有吸引各国优秀人才的魅力和胸怀。所以,北大首先要做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走向全世界。在北大,有林毅夫先生,有张维迎先生,有刘伟先生,有林双林先生,都不一样,其实细想很精彩。所以,大学是学者和学生的乐园,政府最好别干扰。
714.苗实:学人常讲,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求是之态度。我想,北大作为大学之大,首先是为国民传文明。而这个文明,不仅仅是中华文明,而且包括世界发达国家之先进文明。然后,才是为国人谋福利。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认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前渐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指出,大学之大,乃求是“研究”之大。
715.苗实:真正的独立经济学家,不是通过政府的认可来确立他们的影响力,而是依赖于民间的口碑和社会的信任。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讲,他们是活跃的意见领袖,不同于学院派经济学家。
716.苗实:冯友兰先生说,从前有人说过“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鲍风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人的治学路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我注六经”,一种是“六经注我”。所谓“我注六经”,就是根据其他典籍提供的知识来注经书,力求追寻经书的原始意义,所谓“无证不言,孤证不立”,意在强调言必有出处,不可望文生义,牵强穿凿。这种注释经书的工作,最见学术功底,也最能体现一个学者的学术视野。直到今天,为古籍作注,仍被视作古典文学研究的“见功力”行为。一部有价值的注本,比所谓的一部部“专著”,也更能引起同行的敬重。所谓“六经注我”,就是在“我注六经”的基础上,做更深入的研究,融会其他领域的知识,打通经文与经文之间的思想壁垒与价值壁垒,对原有的经文加以引申、发挥,提出建设性的学术观点,建立新的思想体系。这一点我们从上个世纪初王国维对《红楼梦》的研究路数,可以看出“六经注我”带给王国维的“学术便利”。上个世纪胡适曾提出个有名的口号,名之曰“整理国故,输入学理,再造文明”。我们可以形象(当然亦有失准确)地把“整理国故”的工作理解为“我注六经”的“打基础”、“见功底”的工作,把“再造文明”的工作理解为“六经注我”、“容纳古今”、“会通创新”的创造性工作。治学如是,读书亦当如是。在我接触的朋友中,有许多手不释卷的“书中瘾君子”,但也不乏把书读成“文明的碎片”的“书中迷路者”。正如一位学者说的那样,从一个人读书的方法,可以看出这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可以看出这个人学问的深浅。这话是否说得绝对了些,这里按下不表。但用中国传统文人做学问的路数来读书,的确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用“我注六经”的方法来读一本书,我们可以从书中的一个个细节入手,从一个个知识点入手,把书中的内容弄懂吃透。对书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上下求索”式追问,包括对作者的知识结构的细心揣摩,对作者写作路数的会心与感知,等等。这个过程,也就是把书“读厚”的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书的文本中“走出来”,用“六经注我”的方法,会通其他知识,对所读之书做理性的分析、研究,力求找到富于启示意义的东西,从而为自己的思想及知识体系的建构,寻找理论的或资料的支撑。这个过程,也就是把书“读薄”的过程。另一作者指出,所谓“六经注我”就是以“六经”来为我的思想做注解,它强调的是作者(“我”)的主观思想的至上性,即便是“六经”也要以我为中心;所谓“我注六经”则指作者(“我”)要充分尊重“六经”的客观真实,务必克服自己的主观偏见,力求接近“六经”中的真实内涵。从学术史的角度看,偏重于“六经注我”的学者大多特立独行、敢于“自说自话”、自创体系,因此显得“别无依傍”;而偏重于“我注六经”的学者则喜欢寻章摘句、皓首穷经,比如一辈子研究一个人或一本书,喜欢埋头于别人的著作之中。按照李泽厚先生的说法,这就是“思想家”和“学问家”的区别,或者“哲学家”和“哲学教授”区别。我觉得,上面各位先生说的都有他们的道理。不过,在我看来,“我注六经”是六经为体,我为用,即通过我的注释来体现六经的经典原意,不能夹杂个人主观偏见。而“六经注我”是我为体,六经为用,即通过六经来阐释我自己的思想,不拘泥于六经的本来面目。在经济学界,林毅夫先生走的就是六经注我的路子,而魏杰先生走的是我注六经的路子。当然,林毅夫先生早期也走过我注六经的路子。就我自己而言,情况也比较复杂,两种路子都经历过。
717.苗实:有的人小学毕业,他就活明白了,所以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挺滋润。而有的人博士毕业,他却没有活明白,所以整天沉浸在痛苦中。也就是说,书本知识掌握少的人比书本知识掌握多的人活得更自在。进一步讲,书呆子有时候不知道过日子,也不会过日子。也许,书呆子的脑子读书读坏了,反而思想沉重,不得解脱。或者,这就是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的最大区别。真是奇怪,天地小者,得自由;天地大者,反被缚。
718.苗实:我从2009年写到现在,有一篇文章点击量近30万,有五六篇文章点击量都达到了5万以上,达到3万左右的有十几篇,一万点击量平平常常。当然,点击量几千几百的也不少。所以,有的文章就很幸运,而有的文章就冷冷清清。有的时候,追逐的是热点;有的时候,出自于内心的思路。一般,只有对自己胃口的热点,才能写得好。也就是说,由于知识结构的缺陷,有的热点自己就写不了。而且,网络文章一定要短小精悍,才能吃得香。南怀瑾老师说玩索有得,而我一直就是这个心态。
719.苗实:个人要大发展,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国家,也是如此。所以,不能夜郎自大,不能画地为牢,一定要老老实实虔虔诚诚学习借鉴西方。当然,学习借鉴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是照抄照搬。毕竟,我们有自己的文化历史传统,不可能全盘西化。也就是说,在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同时,开放性发展性包容性不可或缺。
720.苗实:物质扶贫,离不开企业家。因为,企业家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企业家群体越庞大,经济发展越有动力,物质文明越发达。同理,精神扶贫,离不开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知识分子群体越庞大,文化发展越有动力,精神文明越发达。更进一步讲,这两个群体的茁壮成长则是政府竭力“尽其性,畅其源”的结果。说白了,整个社会必须拥有自由的环境,法治的意识,以及开放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