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2009年开始运用新媒体的,当年应邀开通了个人博客,2011年我响应团中央号召,又先后开通了腾讯和新浪微博,2012年开始使用微信。回顾几年来的新媒体使用情况,我深刻地感受到新媒体的重要作用,为我的工作搭建了与青年直接有效交流的平台,也让我真正成为了一些青年的朋友。
一、我的新媒体应用情况
目前我的新媒体应用载体包括一个网站、两个微博、一个博客和一个微信账号。
个人实名网站——“魏延安的网站”,2009年10月在价值中国网平台开通,目前有文章800多篇,浏览量50多万次。
新浪实名微博——“陕西魏延安”,2011年8月开通,目前累计编发11000多条微博,平均每天编发10.8条,粉丝近1.5万个。2013年新浪微博浏览量1037万次,每条微博平均浏览量为2613次。
腾讯实名微博——“魏延安”,2011年4月开通,目前累计编发近6300条,平均每天编发5.2条,听众4300多个;其中,原创微博近4200条,占2/3。
实名微信——“魏延安”,2012年8月注册,目前有微信好友近1200多个,主要内容与微博同步,一般不发送私人信息。
新浪博客——“陕西魏延安的博客”,2012年9月开通,受时间和精力限制,主要作为新浪微博的长微博同步发布平台,一般不单独发布内容。
自从运用新媒体以来,我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坚持每天使用,逐渐获得了一些认可。获得的荣誉主要包括:2012年度腾讯陕西政务微博人员榜、腾讯陕西政务微博思享奖;2013年度新浪陕西政务人员微博榜;2014年第一季度新浪政务微博十大惠民公职人员;2014年7月被聘任为新浪政务微博学院资深讲师;先后受聘为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农视网专栏作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吾谷网、亿邦动力网、农世界网等网站及《农业高端装备》《新农业》等杂志专栏作者等,是价值中国网首批专家团成员。
二、运用新媒体的主要收获
关于新媒体的作用,腾讯曾将政务微博归纳为八大核心功能,即:政务公开、亲民形象、网络问政、服务于民、舆情引导、宣传推广、危机公关和信息收集,概括得比较全面。政务个人使用新媒体,一般较难达到以上八个方面,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增加了一个与工作对象的便捷联系通道,提供了与青年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真正成为了一些青年的朋友!我最主要的收获是,让微博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传播正能量,你也获得正能量!
首先,是增加了一个便捷的学习渠道,随时随地了解新闻和行业知识。现在社会节奏快,省级团委的工作也十分忙碌,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非常重要,微博微信恰恰填补了这样的空白。每天的新闻事件、青年工作动态、三农行业信息基本上都从新媒体渠道来,上班路上、会议间隙等碎片时间都可以利用。
其次,结识了一批行业内的朋友并经常交流。我的微博微信好友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政务微博群体,互相交流、互相支持;一类是团系统微博群体,各地团委、团干部经常“微联系”,信息快捷传递,活动集中宣传,思想共同引导;再一类是工作对象,主要是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和环保社会组织,经常提供项目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
第三,促进了我的工作和深入思考,形成了一些理论成果。从应用新媒体开始,我的理论思考性文字明显多了起来,现在一年能写非工作材料性文字20万字左右,主要是读书札记和三农思考,许多都是在微博微信上交流时引发的思考或碰撞出的思维火花,然后进行整理即可成形。
三、我的新媒体日常管理
运用新媒体,首先要考虑发什么内容?我的体会是:有特色,有专长,正能量。我个人主要发三大方面:最多的是三农相关类,包括政策宣讲、心得体会、案例编发、问题解析等,这是我的老本行,最专业,也是我微博鲜明的一个标签,吸引不少铁杆粉丝;其次是工作类,包括青少年环保、大学生村官等;再次是个人的,包括读书心得、读书方法、人生感悟等,有时也发几条忙里偷闲的东西,如陕西美食、自然景色等调节气氛。
其次要考虑怎么发?我感觉要像编杂志一样。一是编成栏目。我日常编发的栏目有#三农微语#、#青年工作#、#青年创业#、#绿色联盟行动#、#大学生村官##忙里偷闲#等。二是配上图片。读图时代,图文并茂更能吸引阅读。三是给上链接。微博太短,无法表达深层含义,可以加上链接便于粉丝深层阅读。四是适当@。让相关微博联动,扩大知晓度。五是及时互动。有评有转的,点赞鼓励或回复再转发。
再次要考虑什么时间发?我主要在三个时间节点,各有侧重。一是清晨,我一般在7:30—8:30编发,主要以新闻消息、工作相关内容为主;二是中午,午饭后主要编发读书札记、留言回复等,适当偏重个人;三是晚上:以互动评论转发为主,加强与粉丝联系。另外,关系不大的会议、工作间隙也适当发一些。
同时,要尝试用微博为青年提供一些服务。比如在微博上帮助农村青年销售农产品,去年我试了两次,春季卖红枣,夏季卖葡萄,效果不错,红枣累计帮助销售30多吨,葡萄帮助达到600吨的销售协议。运用后的体会,一是要真实可信,消息是可靠的,农产品质量是过关的,销售渠道是可信的;二是因农产品而异,枣是干果,网店代销与客户线下洽谈并举;葡萄是生鲜,只能微博上努力扩大影响,促进客户线下对接;三是及时互动,随时解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促进销售。最忙碌的时候,我是别的什么都先暂时放下,集中处理农产品微博营销的事情,热心热情才能出效果。
四、我的新媒体应用心得
我的新媒体应用到现在能获得大家的认可,感觉主要是做到了以下五条。
一是坚持。新媒体的影响力要靠持久运行来维护,热一阵凉一阵,或者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均不可取。自开通微博以来,我坚持每天至少发一条原创微博,转发三五条,唯一停止微博发布的时间只有父亲去世后的七天。这样的坚持让我赢得了一批真正的粉丝,也才取得了一些成果。
二是用心。将微博真正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就是已经融入生活,不是孤立的,更不是为了应对上级要求和年度考核,在工作生活中随时想到微博这个载体,用心去经营这个载体。当然,为此也要牺牲一些时间,我为此把原来的午饭后读书时间用来打理微博。
三是互动。包括外与微友之间互动,内与评论、转发自己微博的粉丝互动,还可以就一些具体问题私信互动;新媒体还不能解决问题话,可以见面座谈、QQ聊天、电话通话等深度互动,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四是平和。微博是平等的,也不是赌气的地方,遇到网友不理解,发出质疑甚至谩骂尤其要慎重处理,努力讲道理,争取理性沟通交流。如果不能奏效,也绝不人身攻击,这是底线。同时,自己首先不发过激言论。
五是技巧。微博的功能现在大家应用普遍不深,其实可以有更多更深的开掘。比如“连载”,不能在一条微博中完整表达的,可以数字编号,连续播出,能持续吸引关注;再比如“公开”,把一些活动信息提前在新媒体上公开并通过网络渠道报名参与,不仅赢得青年欢迎,而且宣传效果非常突出;再比如“转录”,对一些好的微博,不是简单的转发,而是多一下手,把文字和图片借用过来,对提升自己的微博品位很有帮助。
五、对几种新媒体载体的一点体会
通过对几种新媒体的运用,有以下直观感觉。
新浪微博更专业一些,有一批行业专家在里面,活跃度也比其他微博载体高,可以整合专业力量,发挥更大作用。
腾讯微博更生活化一些,粉丝以听、看为主,讨论较少,可以多一些信息供应和生活内容。
微信更私密化一些,适合小范围交流,可以与微博配合,微信圈类似QQ群,持续活跃需要一些耐心和精力来维护。
博客、网站等更深度一些,可以完整展示工作和思想,但需要更多时间来耕耘。
这些载体可以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应用。
六、对团干部用好新媒体的一点建议
可以归结为四句话,八个字。
一是心态。在运用新媒体之前要问清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来做?准备怎么做?具体做什么?想明白了,才能干明白。
二是习惯。牢记职责与身份,由自发到自觉。不是因为上级要求,也不是因为考核,而是因为工作需要、青年需要,从开始的不适应到习惯成自然,融入工作与生活。
三是学习。新媒体中有新鲜的知识、有青年的民意、有学习的老师、有行业的朋友、有团的工作,但作为新事物而言,整个运用还在探索中,所以要学习中运用,运用中学习,不断提升。
四是平台。新媒体只是一个线上的平台,不能替代现实中的工作,最终要体现为实实在在的事情;也不是孤立的载人,而是要通过新媒体这个前端,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运用新媒体 做好青年友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