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人一天有七昏九迷二十四个不灵醒,难免说一些糊涂话和混账话,不必大惊小怪。毕竟,谁没有短处,谁没有缺点,谁没有遗憾。再说了,人有非理性的一面,一旦情绪化严重了,思维就跟不上了,跑题是常有的事情。但是,要尽力避免,把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就我本人而言,三十五岁以前,总认为自己是学生,只有学习的份,不敢说话。之后,成为学者,意识里有说话的冲动,感觉应该说话了,接着就说了一大通,各种话都有。当然,其中不少话不合适,不是不到位,就是过头了。怎么办?留得真实自然,任凭各位评说,日后谦虚谨慎,少些轻狂无知。
227.学诚法师说,佛法是对治法,不是绝对的。每一句话,都有其说话的背景、对象、目的,离开了这些缘起去探讨这句话本身的意义,就不是佛法了,离佛法的本意就越来越远。随缘不是无奈,而是智慧、自在。外在的因缘适合做什么,我们就顺应而为,不执著、不妄想,而又积极不懈怠,就是随缘。春时播种,秋收冬藏,都是随缘而为。网友西安物语接着说,法师早!请问法师,同事爱给我起“外号”怎么办?那些外号要么夸大我的职务,要么损害我的形象,总感觉好轻浮,不尊重我。一听到别人喊外号,就让我感到不舒服,请问法师我该如何应对?学诚法师回复道,本来只是一个称呼,自己把它当真,就成了内心的刺。我苗实认为,佛法是心理防护,需要不断学习研究,才能活学活用。而且,随缘,首先是积极的心态,然后是理性分析,最后是顺势而为。
228.南怀瑾先生在《老子他说续集》中说,求学问是一点点累积起来的,愈加愈多…修道是把所有的知识学问,以及一切心中所有的,慢慢地减少。所以学问是加法,修道是减法;做学问是吃补药,修道是吃泻药…两者相反…一般学道的人,都是求有,自己实际上都在加。本来道理上知道是空,而在做工夫的方法上,自己都是在加。在我苗实看来,做学问确实是增长见识的过程,而修道是加强修养,稳住自己。譬如,学问增加的同时,就容易骄傲自满,此时就需要修养来抑制,以免产生不良的后果。
229.梦参老和尚说,永远不舍离三宝,念念不忘三宝。你天天想,天天这样念,天天回护,转变你的心,转变你的性。修行没有什么奇特,并不是打坐才叫修行,非到佛堂磕头才叫修行。就在日常工作当中、生活当中,你念念都在修行;就看你怎么样用心就是了,每部经都这样说。我苗实觉得,修行是家常便饭,日日不离。只有如此,才能静心,工作顺利,自在生活。
230.佛教微博讲,学佛人不讲命运,讲业力。善业多则福报大,福报大则诸事顺利,趋吉避凶。恶业多则福报浅,福报不足则诸事不顺,灾厄偏多。命的好坏决定于自己的行为造作,是操纵在自己手中,不是让别人算,别人也没办法帮我们改运,而是靠自己行善造福,累积善业。这是以福转业,重业轻报,轻报化无,而得顺遂的人生。我苗实认为,因果是规律,谁都在其中。种下善,便得到善;种下恶,便得到恶。正如佛教微博所讲,佛法中一切事情讲因果,从人到佛的智慧都是学习和反复实践的结果。不学佛法而生出佛智,甚至花钱能买到“开悟”,那纯属骗人把戏,佛法中没有这种违背因果规律的胡言乱语。无论何种智慧,都是学习的结果,是知识和经验积累的结果,先天的某些超常的智慧和功能是无数前世学修的结果,是累世知识的沉积。
231.佛教微博讲,心缺自尊,言行必卑贱;心缺敬畏,言行必随便;心缺诚实,言行必虚妄;心缺涵养,言行必粗陋;心缺智慧,言行必愚痴;心缺良善,言行必恶毒;心缺美德,言行必低下。心是一杆秤,秤出的是自己的言行;言行是一面镜,映出的是自己的心灵,心灵美则言行美,心灵美人生才会更美。在我苗实看来,心有正念方明,否则为暗,如果说心灵扭曲了,言行必千奇百怪,丑陋不堪。
232.南怀瑾先生在《学佛者的基本信念》中说,学佛者最宝贵的是心量无限宽阔,容得下天地万物,做人处事皆以利益他人为出发点,即便做了一辈子的善事,此亦义所应为,理当如此,岂足挂齿……人活着就是要为别人好,难道你是出生来干坏事,惹人讨厌的吗?或者是来当个饭桶,无所事事,一点利益他人之事都没有?就我苗实的经历而言,我的家庭利益我,而我利益国家和人民。然后,国家和人民又利益我的家庭。或者说,我的家庭支持我,我支持国家和人民,而国家和人民又支持我的家庭。还可以说,我的家庭希望我好,帮助我。接着,我希望国家和人民好,帮助国家和人民。最后,国家和人民希望我的家庭好,帮助我的家庭。
233.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思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大同美究其本质而言,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平衡。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同美之间并不矛盾,也就是说“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他还指出,我们应当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有清醒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我们先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我苗实认为,这十六个字完美诠释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格局。
234.钱穆先生曾说,研究一家学术,不但要认清他的时代背景,还要了解那学者个人的人格和性气,才能识得那一家学术的真相。我苗实的看法是这样的,学术的主体是人,手段是专业,体现的是时代。如果要真正懂得某人之学术,既要有专业知识,也要了解所处的时代背景,更要知道这个人是怎样的人。譬如,如果有人想研究我之学术,首先得搞明白体制内外是怎么回事,然后才能逐一探索下去。否则,就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235.白老先生认为,生活本来很简单,很随意,很幸福,只是由于我们的攀比与贪婪变得很复杂,很讲究,很苦恼。我苗实觉得,正是由于攀比和贪婪,才造成了我们无尽的苦恼,所以道家讲返璞归真,就是要复原,从复杂到简单。譬如,普通家庭没有债务,活得安然,而富豪之家债务缠身,痛苦不堪。对于人生各种境遇,还是佛教微博讲得好,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养;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坚持。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饮清净之茶,闭是非之口,结悟道之友。
236.《南怀瑾讲演录》中有这样的记录,“夫唯大雅,卓尔不群”,这是班固说过的两句话。只有真正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才能独自站起来,不跟着社会风气走,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人格。小时候父亲告诉我:“仗剑需交天下士,黄金多买百城书。”多交天下朋友,多交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的朋友;有钱了,要多买书,多读读。从我苗实的认识来看,要大雅,要卓尔不群,离不开机遇,而这个机遇就是宽容的家庭,或者宽容的社会。否则,就失掉了存在的基础,无从谈起。可以说,正因为我本人有深刻的切身体会,才有这样的看法。所以说,独立的人格是很高的理想,不是凭空来的,需要相当的物质条件。其实,大雅之士,言行出众,必有一段时期不为周围所接纳。记得,南怀瑾先生在《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讲,世界上几个伟大宗教的教史,大体都不例外,凡是产生教主的所在地,当时都是不肯珍视他的施予,必须等到外人崇敬,才会视如拱璧,慢慢地倒流回来。古今中外人们的共同心理,大概都是贵远而贱近,崇古而薄今,拒亲而爱疏,俗话说:“远来的和尚好念经”,也许就是这道理。
237.我读书多年,掌握了两门学问,一是经济学,二是国学。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中国需要不断改革开放。但是,现实很残酷。所以,就“愤”。怎么办?只有换成国学的眼光来看,因为国学有“忍”在其中。正如佛教微博讲,“忍”是一生的修行。忍耐的过程是痛苦的,但结果却是甜蜜的。不论是对逆境,对内在的烦恼还是外在的灾祸,都要忍。忍耐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生存智慧,一种明心见性的处世哲学。忍耐不是软弱,不是逃避,而是一种心灵的超越。吃亏能养德,忍耐能养心。吃亏时不计较,不比较,想得开,这样的人才能做大事。
238.《佛教的布施学》中说,按我的观点,真肯布施者,在别人眼中就像疯子一样,把钱也不当东西,只要人家需要就送出去了。台湾、香港有些叫花子…那你只管你的布施,不必考虑人家是否有钱,是否在行骗。所以佛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布施是无条件的,以别人的痛苦和需要为自己的痛苦和需要,这才是布施。我苗实觉得,这是一种大境界,一般人做不到。所以,修行很重要,而且只有实实在在修行到家,就可以与众不同,有大作为。譬如,我写文章,不是为了改善我个人乃至家庭的生活,而是为了改善千千万万国民的生活,这就是布施。
239.人大经济论坛版主remlus转发帖称,做学术需要一点狂热,狂熱比毅力重要。努力问狂热说:「我跟你的差别在哪里?」狂热说:「你做只是为了达成目标,我是迷恋到没做会死掉。」努力说:「这会有多大的差别?」狂热对努力说:「你很难一生每天都努力十五小时,对狂热者而言:他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时,能疯狂投入与自己所爱相处。」 努力是为了达成自己期待目的,需要毅力来支撑。狂热是融入于自己疯狂的事物本身,所以不累不困,才能持久。可以说,我苗实对经济学学习研究就是一种十足的狂热,为了经济学学习研究,除了生命,到了什么都可以放弃的程度。当然,我的这种狂热,收获很大,代价也很大。而且,如果没有父母弟妹的大力支持,没有师长朋友的悉心点拨,没有千千万万网友的点赞鼓励,就没有实现的条件。
240.南怀瑾先生在《莊子諵譁》中说,青年同学千万要记住!不要玩手段。这一百年以来,人类历史经验的教训,玩聪明、玩手段、玩花样,一个高似一个……最后成功的就是诚恳老实的人。……我们太聪明了,缺点就是太不老实了。实话实说,我苗实就是一个老实人,所以读书已经有三十四年,还不罢休。而且,我坚持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老实做人,老实做事,不虚妄。
241.南怀瑾先生在《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中说,生命是业报来的,所以一个生命不是完全遗传,我们中国人一句老话:“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兄弟姊妹个性不同的很多啊!…样子不一样…健康不一样…是谁做主的啊?…真正的佛学告诉你不要迷信,一切唯心造,是自己造的…是自己的前因后果的因果报应。对于这一点,我苗实是赞同的。譬如,好做就有好报,否则就是坏报。读书认真,长期坚持,才能学有所成,这是真理。
242.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虚伪的人不会有好结果的,纵然有时会有些好际遇也是侥幸意外免去了祸患…人天生是率直的,年龄越大,经验越多就越近乎罔。以虚伪的手段处世觉得蛮好的,但是结果一定不会好,纵然好也是“幸而免”。可是“幸而免”是万分之一的事,这种赌博性的行为,危险太大,是不划算的。我苗实,作为知识分子,最讲究“实”字,写文章,尽量做到一字不实就不写。而且,落不到实处,我良心不安。说到做人,一定要实实在在,切忌虚头巴脑。
243.南怀瑾先生在《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中说,《大学》中讲,“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人起心动念不要有坏的想法及行为,有十双眼睛看着你,无形的;十个手指头指向你。这是儒家讲的,很严重。……所以中国讲道德的修养,有一句成语,不敢“暗室亏心”,在黑暗的房间里,自己的思想都不敢乱,就怕亏心。我苗实觉得,君子务必慎独,要严以自律,谨言慎行,不能信口开河,不能妄作,尤其是公众人物,对自己的要求要更高更严。
244.南怀瑾先生在《孟子与离娄》中说,人生的幸福,最幸福的是父母尚存,上有父母,旁有兄弟姊妹,和睦康乐,这是人生最快乐最幸福最健康的家庭、社会、精神心理生活。人生得到如此健康的精神生活,便没有什么事可以令人厌恶、灰心了,一切都处于这种乐观、健康的心理状态之中…人人如此、家家如此,则天下太平。我苗实认为,这是天下大道,乐在其中,足矣。不过,也有行小道者,譬如,远离尘世,修行中人。
245.南怀瑾先生在《孟子与离娄》中说,春秋战国的诸侯个个都很聪明,不聪明怎么能领导那么多人,成那么大的事业?但是历史上扰乱世界、扰乱人类的,也都是第一流聪明的头脑。不过,聪明没有道德的培养,那个聪明就成为危害人们的技巧了。…我们在座的青年同学们,大家个个都自认聪明…但是这个聪明就是大问题。所以,我苗实觉得,太平盛世,读书人不要入世。否则,就有可能酿成大危局。
246. 南怀瑾在《老子他说(续集)》中说,其实坏人也是我们的老师,换句话说,如果善人是我们的教授师,不善人就是我们的副教授师。看到人家的坏,我们不要去学他的坏,而且更要怜悯他。所以说,不善人也是“善人之资”,如果世界上没有坏人做些坏事,我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坏了,那坏人岂不是好人反面的教育吗?对于这一点,我苗实近几年才体会到,所以,对我而言,读书的机会难得,就更加发奋读书。
247.南怀瑾先生在《原本大学微言》中说,有了资本,以后赚钱,那是一半靠聪明,一半靠运气。只有从勤劳节俭得来的,才是根基踏实。赚钱发财很难,但有了钱财以后,用钱更难。用得其时、用得其分…并不容易。而且必须知道财富是不属于你的,是属于整个社会人类的。你纵使有了财富,那也只是有了一时的使用权而已。这个话,我苗实觉得很好,特别是企业家要好好听听。当然,对于读书人更是如此,自己的作品,暂时是你的精神财富,最终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248.南怀瑾先生在《易经系传别讲》中说,我常常说,第一等人领导变化;第二等人呢?把握变化;末等人呢?只有跟着变化走了。该变死,就跟着死,该活,就跟着活吧;这是普通人。所以,懂得《易经》就应该知道领导变,其次变是应变,最末等的人不必谈啦,跟着变化而走,与万物同化而已。在我苗实看来,当今是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人皆可领导变化,不一定非的是政治上的大人物。
249.南怀瑾先生在《习禅录影》中说,我以前作了一首诗,讲一般人学佛学道去妄想的事情,现在想起来了,这首诗怎么说呢?“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可以说,我苗实曾经经历过这个意境,想想有些事情,几经周折,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
250.南怀瑾先生在《习禅录影》中说,当年我上峨眉山闭关,我写封信给我的朋友,我说禁语,准备三年不说话。结果,我那个朋友回我一封信,那才妙呢!他说恭喜恭喜!希望你能做到“心声”都不响了。自己内心都不说话了。嘿!这就是禅宗的棒子,他写这一封信就打我一棒。跟南先生相比,我苗实闭门读书多年,也算多有收获,但是不敢高攀先生的境界。先生在《定慧初修》中还说,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峨眉山顶上,冰天雪地中,夜里起来静坐,万籁俱寂,飞鸟亦无,清净境界,如身游太虚中,安心自在,就像神仙般舒适。而且常听到虚空中天乐之音,非常美妙。因而想到庄子所谓“天籁之音”,那真是闻所未闻的天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