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诱导


凯恩斯认为不能一贯的推进投资诱导,人们投资的资本收益率和储蓄利率是主要的决定因素,收益率如何并不能理性由据已知的因素推测,利率也在变动之中。同时,投资获得的收益率也在影响利率的变动,人们的消费水平、收入效应等也会促使这一变动。

在这其中,根本的过程是投资在正为投资设置障碍,今天的投资是未来投资面对的问题,但未来投资会影响现在的预期能够盈利几何。整体投资的资本效率与利率会是何种关系,简而言之,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应等于利息,即贷款的利息,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效率与利息相等才能促进投资,即社会信用的流通。人们的经济活动均出于实现银行存贷的利息,从总体上也将是如此。但现在的生产要追逐利润,要实现高于利息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效率与利率又会出现偏差,否则投资无利可图。

摒除贸易理论中规模经济可以实现收益递增的现象而论,从一般的、长期的投资来看遵循收益递减规律。由此可知,现在生产的产品与未来某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其价格亦会出现下降,因此之故,市场对此产品亦会阻碍进一步投资,除非生产率上升、成本下降。如今追求所谓创意,但这也在投资的范畴之中,当一种产品流通开来,创意也缺乏了实质意义,即在流通的产品上增加创意元素并不会提升它的价值。未来投资,加入创意元素的产品是否会有良好预期,在于现在投资产出的产品竞争力和消费者习惯。也就是说创意应该出现在未来流通的产品之中。

凯恩斯说对于长期预期,投资者知之甚明的经验无关紧要,至关重要的信息投资者却暂时不知,因此之故,投资的风险是始终存在的,即使跟随者也会如此,这取决于投资者对市场的态度,对投资出于何种动机。发掘消费需求或者推广因产品而来的观念并非易事,即使是日常普遍消费的产品也存在被市场淘汰的可能。根据现在时兴的互联网思维,只有聚集一定程度的更多商品,才能促进消费者消费选择的增加,各种商品的市场才能同时扩大。而这一推断也为投资提供了积极可行的依据。

投资几何,便有了传承性的意含,即对过去的改造已实现转型,投资在累积过程中实现预期。所谓“第一桶金”并非具有长期预期的可能,速效收益是其追求,由此不断演化才能有长期预期,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不断增加对获得回报的耐心。由这一点出发,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有所不同,故私人投资较之政府投资能具有更为理性的长期预期。

投资在于取得高于利息的资本收益,但利息在这个过程中并非会发生重大影响,而且资本收益将影响利率调整,即便社会总体投资的收益如果契合利率则鲜有调整的可能。一旦投资,人们迫于利润的高低必定要基于已然的投资作为考量,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投资才成为真正的投资,才有了预期的基础。投资其实是利用他人为自己实现利息,调动资源是投资的根本所在,即参与资源配置,这是为什么投资存在的原因。